中央1號文 件明確提出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這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重大任務。現代農業是相對于 傳統農業而言的,現代農業追求的目標是什么呢?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產業結構的優化,二是農民收入的增加,三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缺一不 可。下面我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發展講幾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關于產業結構調整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應該是隨著市場變化不斷進行的,應該強調因地制宜、適度規模,它有一個度,達到一定規模就屬于成本較低的經濟規模,否則,農業的成本就過 高。我國農民人均占有耕地是一畝四分地,這就是我們的國情,瓜州縣人均占有耕地達到5畝,可以說發展一定規模的農業生產是具備一定條件的。從棉花的生產來 說,雖然五畝地的規模對于目前一個農民來說還可以,但是這遠遠不是一種比較經濟的規模,還應該進一步擴大規模,但一定要注意適度擴大規模。我們的規模和國 外的規模不一樣,美國、英國一個農場是200公頃的耕地,在荷蘭,80公頃的耕地,算是微農,連小農都不是。何謂微農?就是規模非常小的農戶,這種農戶國 家是給予補貼的,因為他的生產規模達不到經濟規模,成本較高,只能采取政府補貼的方式鼓勵其進行農業生產。那么,國外一個較大的農場的規模是多少呢?是兩 萬公頃(30萬畝)耕地,也就是說我們瓜州縣一半的耕地僅相當于人家一個農場的面積,所以人家的這種規模和我們的這種規模不好比。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 中,我們要引進現代的科技、機械,但是怎么去引進,引進什么樣的規模,用什么樣的形式使用這些現代機械、設備和現代手段,這需要我們研究。如果我們也要求 農戶去引進大型拖拉機、大型收割機,那肯定是不行的,因為他支撐不了,如果說以農戶聯合、產業聯合,搞農業合作社,這當然可以用得起,但是我們還得考慮, 一個是經濟規模,一個是生態效果,在使用機械的同時,最終也破壞了農業生產的環境,這種微環境、小環境,可能對農產品的質量也會造成影響。 二、關于發展現代農業 現代農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很多學者和官員曾問我,到什么時候能建成現代農業,甚至還提出現代農業有哪些指標體系。這個作為學術研 究,我認為很有必要,通過研究提出一些指標,可以給人們看到奮斗的目標。但是,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現代農業本身就是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我們建國之前就提出 搞現代農業,建國以后也不斷提出搞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也不斷地發生變化,實際上我們現在提出搞現代農業仍然是一個起步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發展的 過程。今后現代農業究竟是什么樣,就我目前看到的情況,可能是美國、荷蘭、以色列的農業,但等我們的農業發展到他們的那種程度后,肯定又有新的現代農業的 景象出現了,所以現代農業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不能幻想一步登天。既然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就要科學的認識到兩個問題。第一,我們目前的差距在哪?第二, 我們能夠允許這種差距存在多長時間。目前,在南方或東北這樣一些農業生產規模比較大,集約化生產水平比較高的地方,與發達國家農業生產的差距都是客觀存在 的,何況我們這些落后地方。但是,這種客觀存在不一定是壞事,關鍵在于我們怎樣把這種壞事變成好事,就像我剛才說的我們有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條件,而這 種條件是那些農業高度發達的地區所不具備的,因為他們為了農業的高度發展,用高度的工業文明破壞了農業生產的環境,他再要發展綠色農業,發展有機農業,就 有了先天的缺陷。所以,我們怎么走和別人不同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這一問題,無論從經濟發展理論叫作后發優勢,還是按照管理學理論叫作差異化的發展戰略也 好,我覺得都是我們應該考慮的現實問題。既然這種差距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應該允許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甚至要利用這種差距來尋找我們農業的突破口。同時, 我們還要考慮,我們能夠容忍這種差距存在多長時間,畢竟農業發展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