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力開發新產品新業態,促進旅游消費轉型升級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旅游需求的升級,除了模仿型、排浪式的大眾化旅游消費,個性化、多樣化的旅游消費需求也在迅速增加。目前,旅游產品結構不適應旅游市場結構的態勢日益明顯,高水平、高質量的休閑度假類產品奇缺。這既不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也制約了旅游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傳統產品升級和豐富新產品新業態擺在突出的位置,推動旅游產品結構由觀光為主,向觀光、休閑、度假復合發展轉變,推動三大市場全面發展。 22.全力推進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旅游致富工作。要認真抓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的實施,切實幫助做好鄉村旅游規劃指導、市場推廣、人才培訓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提升,開展鄉村旅游改廚、改廁和環境衛生整治。要認真落實旅游扶貧工作要求,與扶貧部門一道,每年共同完成1000個扶貧重點村、50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鄉村旅游扶貧任務。重點支持一批有條件的鄉村發展特色旅游,帶動廣大農民致富。要干出樣子、走出路子。高度重視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發揮農民的創造性,因地制宜發展不同特色的鄉村旅游。要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切實保護好、維護好農民的根本利益。 23.積極開發休閑度假產品。(1)實施旅游精品工程,完善5A級、4A級景區創建,提升觀光旅游品質,清退一批不合格5A級、4A級景區。(2)實施旅游度假區國家標準認定,在省級旅游度假區中,選擇一批符合條件的,正式認定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3)落實《國民旅游休閑綱要》,借鑒旅游發達國家做法,制定國家旅游休閑區標準,開展創建國家旅游休閑區試點工作。(4)鼓勵各地積極開發市場需求旺盛的溫泉旅游、滑雪旅游、郵輪旅游、濱海旅游、山地旅游、森林旅游、生態旅游等休閑度假產品。(5)支持各地推出一批高品位的主題公園和旅游演藝節目。 24.培育大眾化旅游消費新熱點。(1)圍繞全國重點旅游區域、重點旅游線路、重點旅游城市、重點旅游景區,規劃建設一批自駕車、房車營地,推動完善自駕車、房車旅游服務體系。(2)會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動建設一批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既弘揚中華醫學文明,又打造新的旅游產品。(3)會同有關部門開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旅游”等活動,建設一批研學旅游基地,推進研學旅游全面開展。(4)完善老年旅游服務規范,推出一批適合老年人的養生度假產品,鼓勵景區景點對老年旅游給予優惠。(5)鼓勵各地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為青少年研學旅游、老年人旅游購買旅游意外保險,讓青少年、老年人放心出游。試點開展旅游景區責任險聯合投保。 25.深入挖掘旅游購物潛力。(1)實施中國旅游商品品牌提升工程,推出一批中國旅游特色商品名單,引導旅游購物。(2)做好農副產品通過鄉村旅游渠道或互聯網電商銷售。(3)與財政、稅務、海關等部門共同落實好入境游客購物退稅政策,提高入境游客購物消費水平。(4)辦好中國旅游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旅游商品博覽會和農村婦女手工藝編織品展。 26.積極發展紅色旅游。系統總結十年紅色旅游發展情況,全面完成紅色旅游二期規劃。編制紅色旅游發展三期規劃。制定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旅游行業標準。開展“銘記歷史,圓夢中華”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抗戰勝利70周年紅色旅游主題宣傳活動,開展薪火相傳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宣傳活動,舉辦紅色旅游講解大賽,組織紅色旅游進校園,舉辦全國大學生紅色旅游線路設計大賽,舉辦首屆革命老區紅色旅游展銷會,攝制大型紅色旅游系列記錄片《紅色地標》。推進紅色旅游國際交流與合作。對紅色旅游開發中存在的追求奢華、過度建設問題開展專項整治。 (七)打破地區藩籬,推進區域旅游一體化 區域旅游一體化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順應這一規律,有利于優化旅游產業空間布局,培育新的國家旅游品牌,促進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要圍繞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結合旅游業發展的需要,打破行政區劃約束,構建一批發展潛力大、綜合帶動作用強、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旅游區域。 27.突出抓好重點區域規劃。國家旅游局將統籌編制一系列跨行政區劃的大區域、次區域旅游經濟帶規劃。2015年將配合國家三大戰略,編制“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旅游經濟帶以及浙閩贛皖、粵港澳等旅游經濟圈規劃;2016年將重點編制黃河、珠江旅游經濟帶,東北旅游經濟圈及武陵山、大別山、羅霄山、粵閩臺港澳等重點旅游經濟圈規劃。各級旅游部門也要加強本地區旅游規劃和跨行政區的重點旅游區域規劃,促進區域旅游整體發展。 28.建設一批跨行政區的重點旅游目的地。各地要重點選擇資源富集、交通基礎條件較好的區域,通過加強統一規劃、建立區域協調機制、整合資源投入、建設統一品牌等手段,集中建設一批重點旅游區和重點旅游線路。 29.創新區域旅游合作機制。要充分發揮好政府在區域合作中的先導作用,破除旅游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政策障礙,推進旅游公共服務的有機銜接,著力加強區域旅游資源合作開發、旅游產品和線路打造、旅游市場監管等方面合作,實現產業布局一體化、市場營銷一體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真正意義上的區域旅游目的地。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在推進區域合作中的決定性作用,籌組建設跨行政區的區域旅游市場開發和投資建設聯盟,專門負責該區域的市場開發和重點旅游項目建設。 30.深化內地與港澳臺的旅游合作。旅游交流規模大、經濟互動強、文化傳播廣、社會影響深,在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和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要推進粵港澳旅游一體化,加強粵閩港澳臺旅游產業互動,擴大內地與港澳臺旅游交流。加快推進內地與港澳旅游服務貿易自由化。協調推動粵港澳游艇互聯互通先行先試,促進澳門與橫琴新區旅游業一體化發展,推動澳門和香港在“海上絲綢之路”國家旅游戰略中發揮旅游支點和樞紐作用,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啟動“萬名港澳臺青少年赴內地游學工程”。努力擴大兩岸人員往來規模,早日實現兩岸人員往來1000萬人次目標。完善旅游合作機制,與港澳臺旅游部門共同規范內地居民赴港澳臺旅游市場秩序。 (八)開拓旅游外交,構建旅游對外開放新格局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旅游作為增進民間交往,促進民眾感情交流的重要載體,在國家外交中正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過去由于國際旅游市場規模小,使得我們很少從大外交的角度來審視我國的入出境旅游。現在每年我國近2.5億人次的入出境市場規模,已成為我們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加強與世界聯系的重要平臺,已成為新階段我國對外交往合作的重要內容。旅游行業要在國家開放新格局中,主動作為、主動發聲,服務國家整體外交、服務旅游產業發展、服務游客消費需求,努力開創旅游對外開放新局面。 31.圍繞 “一帶一路”戰略開展國際旅游合作。按照“互聯互通,旅游先通”這一總體思路,制定“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旅游合作發展戰略規劃,把握好規劃內涵、路徑和支撐體系,增強規劃的操作性和有效性。要分別推動建立旅游部長聯席會議機制和國際旅游聯盟;整合多方資源,三年內共舉辦150多項重點合作活動。 32.突出大國間旅游合作。深化中美旅游對話與合作,全面加強中俄旅游交流,拓展中俄紅色旅游合作新領域,推進中英、中法旅游合作。鞏固與周邊國家旅游合作,舉辦中韓、中印旅游年,推進與泰國、印尼等國家旅游合作。積極擴大與傳統友好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旅游交流合作,舉辦中墨旅游年、中國-中東歐旅游年活動。 33.深化與目的地國家的旅游合作。要在維護游客權益、便利簽證政策、中文導游、保障游客安全等方面開辟新的工作空間。開展國際旅游友好城市結對工作,建立一套申報、篩選、結對、管理、評估的規范程序,推動國內外城市間結成國際旅游合作城市,從機制上促進旅游交流。要積極推進在駐外使館設立旅游參贊。 34.大力開拓入境旅游市場。入境旅游是旅游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標志,也是旅游服務貿易出口的關鍵領域,抓好入境旅游責無旁貸。要塑造“人文中國”旅游新形象,實施旅游整體品牌戰略。今年要重點抓好國家層面30個國外參展促銷和50個國內重點區域旅游推廣活動。要加大推廣旅游新產品,發布“國際旅游新線路、新產品推廣名錄”。加強對港澳臺的游學品牌推廣。要采取聯合推廣新方式,除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推廣聯盟外,推動成立青藏鐵路沿線、京滬高鐵沿線、北部灣、大香格里拉4個推廣聯盟。認真組織黃河旅游推廣聯盟等赴海外專題推廣。要高度重視港澳臺基礎市場的作用,做好港澳臺市場的梯度開發,鞏固中老年傳統客源市場,開發年輕上班族新興客源市場、培育青少年潛在客源市場。要推進出臺旅游新政策,會同相關部門積極研究出臺外國人入境過境旅游便利化政策、境外旅客離境退稅政策以及宣傳推廣資金支持政策。要完善國家宣傳推廣體系,開展全國旅游市場推廣示范工作,加強旅游駐外辦事處建設,擴大數量,充實職能。 35.深化與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的合作。(1)推動相關國家履行中文成為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官方語言的批準程序。(2)選派各級旅游部門的優秀干部到世界旅游組織掛職交流。(3)與世界旅游組織聯合培訓發展中國家旅游人才。(4)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世界旅游組織規則的制定。(5)與世界旅游組織共同推出首批10個中國國際旅游示范市,增加中國旅游業在世界舞臺的話語權。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