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在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游客不僅可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享受鄉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樂。現在看看美法德的休閑農業,期望能夠為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美國互利共贏的市民農園 美國市民農園采用農場與社區互助的組織形式,參與市民農園的居民與農園的農民共同分擔成本、風險和贏利。 農園盡最大努力為市民提供安全、新鮮、高品質且低于市場零售價格的農產品,市民為農園提供固定的銷售渠道,雙方互利共贏,在農產品生產與消費之間架起一座連通的橋梁。 這種市民農園在北美發展很快,極大地加強了農民和消費者的關系,增加了區域食品的有效供給,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業的順利發展。 二、法國NGO的專業農場 自從19世紀70年代法國推出農業旅游后,以農場經營為主的休閑農業得到較快發展。據統計,法國現有農場101.7萬個,其中大于50公頃的農場17.2萬個,占農場總數的17%;50公頃以下的中小型農場84.5萬個,占農場總數的83%。 這些農場基本上是專業化經營,其中主要有九種性質:農場客棧、點心農場、農產品農場、騎馬農場、教學農場、探索農場、狩獵農場、暫住農場以及露營農場。 法國休閑農業的發展得益于多個非政府組織機構的聯合。法國農會常務委員會設立了農業與旅游接待服務處,并聯合其他社會團體,如互助聯盟、國家青年農民中心等組織,建立了“歡迎蒞臨農場”的組織網絡,為法國農場劃出明確定位區域,連接法國各大區農場,成為法國農場強有力的促銷策略。 三、德國多功能的農家生活體驗 1919年,德國制定了《市民農園法》,成為世界最早制定市民農園法律的國家。1983年,德國修訂《市民農園法》,其主旨轉向為市民提供體驗農家生活的機會,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園之樂,經營方向也由生產導向轉向農業耕作體驗與休閑度假為主,生產、生活及生態三位一體的經營方式,并規定了市民農園五大功能:提供體驗農耕的樂趣;提供健康自給自足的食物;提供休閑娛樂及社交的場所;提供自然、綠化、美化的綠色環境;提供退休人員或老年人最佳消磨時間的地方。 每個市民農園的規模為約50戶市民組成一個集團,共同承租市民農園。租賃者與政府簽訂為期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決定如何經營,但其產品不能出售。 若承租人不想繼續經營,可中途退出或轉讓,市民農園委員會選出新的承租人繼續租賃,新承租人要承擔原承租人合理的已投入費用。 四、意大利的綠色假期 意大利是最早發展休閑農業的國家之一。意大利最先成立的“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專門介紹城市居民到農村去體味農業野趣,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作,或者在農民土地上搭起帳篷野營,或者在農民家中住宿。 意大利休閑農業發展的巔峰時期,學術界稱之為“綠色假期”,始于19世紀70年代,發展于19世紀80年代,到19世紀90年代到達鼎盛時期。目前,休閑農業已成為意大利現代農業的一部分,它融合了當地自然、人文、社會等環境,綜合開發和利用當地農業資源,對城鄉統籌具有重要意義。至2002年,意大利大約有1.15萬家專門從事“綠色農業旅游”的經營企業,當年夏季就招來了120萬本國旅游者和20萬外國游客前來休閑度假。“崇尚綠色、注重提高生活質量”,在“綠色假期”出現后成為意大利人的新追求。同時,“綠色農業旅游”的發展使得農村成為一個“寓教于農”的“生態教育農業園”,有效地擴大了生態農業耕地面積。此外,在休閑農業發展中意大利還通過合作經濟組織的橋梁作用,為休閑農業提供了完善的管理體系。 五、日本的都市農業 一般而言,日本的休閑農業(又稱觀光農業)可分為自然景觀、高品質農產品和體驗型農業三種基本形態,有市民農園、觀光果園、觀光漁業、自然休養村、觀光牧場、森林公園、自助菜園、農業公園等多種類型。日本觀光農業主要以城郊互動型的都市農業著稱,日本的都市農業主要集中于三大都市圈(東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 日本都市農業形成于19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戰后經濟高漲期,當時農場主結合生產經營項目的改造,興建多種觀光設施,先后開辟了40多hm2的觀光農園。農園內設有動物廣場、牧場館、花圃、自由廣場、跑馬場、射擊場等。這種觀光農園主要以日本巖水縣小巖井農場為特色,小巖井農場獨辟蹊徑,用富有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各具特色的設施和完善周到的服務,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平均每年接待約79萬人次,為農場贏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是由于城市街區土地利用失控,導致農業用地不斷被征用。1961年日本政府出臺了《農業基本法》,鼓勵城市近郊農業由水稻生產向果蔬、園藝等勞動密集型作物栽培轉型。1966年日本出臺了《日本蔬菜生產上市安定法》,1971年又頒布了《批發市場法》,這兩大法規推進了農村地區大規模園藝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在日本國內形成了園藝產品廣域流通體制和城市消費的農產品產地遠程化體系。日本都市農業主要針對特大國際化都市的局部地區,進行規模化生產。由于這段時期小規模產區被忽視,加之在稅收方面的不合理等,許多學者將該時期稱為日本都市農業的衰退期。 1990年,日本實施《市民農園整備促進法》,推動50~100m2的大面積的體驗型市民農園面世,規定承租市民與其承租的農園土地之間的距離,原則上在30min的車程以內,較大都市可以在一個或一個半小時,東京可達兩個多小時車程的距離;市民農園的農地可以租借,一次租借期以5年為限。這一法案的頒布使得農場主不僅可賺取高額的土地租金和管理費,而且有時還可獲得農園的農產品。1995年4月《農山漁村停留型休閑活動的促進辦法》規定了“促進農村旅宿型休閑活動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實現農林漁業體驗民宿行業健康發展措施”,推動綠色觀光體制、景點和設施建設,規定都府縣及市町村要制定基本計劃,發展休閑旅游經濟,國家需協調融資,確保資金的融通,從而規范綠色觀光業的發展與經營。同時,隨著日本加入WTO,日本通過采取相應激勵措施(給予貸款及貼息),小規模的產區得到較快發展,生產手段也逐漸向自動化、設施化、智能化,生產經營管理向網絡化發展。 勇先創景鄉村旅游規劃中心指出,國外休閑農業之所以能得到快速發展,主要依靠政府的資金扶持作用;同時還有標準限制、規范管理、完善的法律體系及行業協會、非政府組織的指導作用等。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