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需要厘清的一些觀點和說法 觀念決定行為、思路決定出路。開辟旅游新天地,首先要對旅游有新認識。要用新的思維方式,謀求新的發展方式,貢獻新的生活方式。旅游業是新興產業,實踐發展很快但理論研究嚴重滯后,因此存在許多似是而非的觀點和說法。厘清這些認識,對于我們準確把握新階段、新常態下的旅游發展至關重要。下面,我講講幾個很流行的觀點和說法。 1.旅游究竟是軟實力還是硬實力? 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綜合國力,通常分為有形力量與無形力量,或硬實力與軟實力。硬實力通常指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力量。軟實力是指看不見的文化精神等無形因素。硬實力是有形載體,軟實力是無形影響。 長期以來,人們把旅游僅僅視為“軟實力”。說旅游是軟實力有道理,這是由旅游的文化屬性和社會功能決定的。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化的旅游沒有魅力,沒有旅游的文化沒有活力。同時,旅游還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文化傳承的重要依托、文化創新的重要動力。通過旅游,可以傳播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文化魅力,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人們間增進了解、加強互信、密切情感,展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形象、文明素養、價值追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我國,通過旅游,還可以全方位多視角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宣傳中國和平、發展、開放、文明的國家形象,讓世界更廣泛更深刻感受中國文化的無窮魅力;同時有利于增強國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聚和激發全體人民的精神力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旅游當然是重要的軟實力。 但是,旅游更是一種硬實力,這是由旅游業的產業屬性和經濟功能決定的。旅游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綜合性產業,關聯度大、產業面廣、拉動力強,與旅游相關產業達110多個。無論是對GDP的貢獻,對消費、投資、出口的貢獻,還是對民生的貢獻,對就業、減貧、環保的貢獻,都充分體現了旅游業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硬實力。全國有28個省區市把旅游業定位為戰略性支柱產業,旅游業成為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2013年我國居民國內旅游總花費占居民消費支出總額的12.38%,旅游拉動出口占當年出口總量的7%以上,2014年旅游直接投資7053億元,同比增長32%。這充分體現了旅游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硬實力。從地方來看,旅游作為硬實力的體現則更為明顯。 總之,僅僅說旅游是軟實力或硬實力,都不準確。應當看到,旅游業已成為“軟硬兼備、融合度高、覆蓋面廣、拉動力強的綜合性實力”,是形成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的標志產業,是促進國民精神文化享受、提升生活質量的代表行業,是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民生事業。 2.是否存在所謂的“中國旅游貿易逆差”? 有一種說法很流行,說“中國存在巨額的旅游貿易逆差”,甚至算出“2013年我國旅游貿易逆差730億美元,2014年旅游貿易逆差突破1000億美元,5年增長近50倍,我國已成為世界旅游服務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 但是,這實際是一個誤導性的說法。 其一,我國出境旅游支出和入境旅游收入,目前不是同一個統計口徑,不具可比性,更不能簡單相減。我國還沒有建立起海外旅游支出的統計調查制度。出境花費是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的境外中國公民的花費,既包括旅游,也包括求學、就醫等花費,是一個大口徑的統計。而入境旅游收入,只是對入境游客進行抽樣調查的旅游花費,不包括長期(超過一年)醫療和留學費用。兩者統計口徑一大一小,不能簡單相比,更不能直接相加相減。我們難道能夠拿桌子的數量去減杯子的數量嗎? 其二,出境旅游支出和入境旅游收入還存在統計范疇的差異。按現行統計口徑,入境旅游花費調查分為過夜和不過夜游客,出境旅游花費調查則不分過夜和不過夜游客。此外,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的境外花費,是根據其他國家和地區發布的中國游客在其入境花費整理計算的,而各國和地區對入境游客在當地的人均花費統計測算方法不盡相同,各國游客花費數據也不具備可比性。 其三,出境旅游購物花費高,有著突出的階段性特征和政策性制約因素。我國出境旅游花費主要高在境外購物,特別是購買奢侈品上。這不是典型的旅游消費行為,而是一種貿易替代。聯合國2008版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調整了旅游衛星賬戶核算范圍,將奢侈品購物從服務貿易調整到貨物貿易。而現有中國出境游客花費數據,沒有扣除這一因素。隨著自貿區建設、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以及出境游客消費逐步成熟,這種排浪式的海外購物特別是購買奢侈品消費將會逐漸回歸理性。 其四,對出境旅游支出和入境旅游收入應該進行結構性分析。2014年,我國入境旅游1.28億人次,出境旅游1.09億人次,入境旅游比出境旅游多1900萬人次。按照港澳臺、亞洲、歐美等主要客源市場分別對出境和入境花費進行對比調查分析,入境旅游收入理應高于出境旅游支出。計算差額還應扣除海外接待體系的資金回流及出境旅游花費中發生在國內的費用。據國家信息中心課題組初步調查研究,扣除上述因素后,不僅沒有所謂巨額的中國旅游貿易逆差,還存在一定規模的順差。 再者,不應將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割裂開來孤立看待,而應建立“旅游入出境總人次”的概念。我國已成為既是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國家,也是重要的出境旅游客源地國家,這是民富國強、旅游興旺發達的體現。旅游服務貿易對客源地和目的地產生的拉動是綜合性的,不應只考慮入境或出境某一方面。因此應該把入境旅游與出境旅游作為一個整體,研究統籌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如外貿強調進出口總額,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外經濟交往的總規模。 3.旅游業只富民不富財政嗎? 直到今天,許多人仍然認為,“旅游業富民不富財政”。在旅游發展初期,這的確是事實。但是,中國旅游業發展到今天,情況已大為不同,如果還是墨守成規,那就out了。 發展初期,之所以存在“旅游業富民不富財政”的情況,是由旅游業發展初級階段特點所致。一是旅游發展的市場主體小、弱、散,許多還是老百姓自發辦旅游,多是散兵游勇,打游擊戰,能產生的稅收本來就很少,再加上征收困難,征稅成本高,好一點的采取包稅制,更差的是根本找不到納稅人,所以旅游稅收不可能大;二是旅游業發展多處于主要依靠老天爺老祖宗留下的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辦旅游,投資少,開發水平低,經濟效益差,帶動能力弱,自然就沒有多少稅收;三是多為政府辦旅游、事業單位辦旅游,稅費減免多,而吸引外資辦旅游又有稅收優惠,所以旅游對財稅難有大貢獻;四是旅游產品以觀光為主,旅游消費以旅行社組織線路為主,很多人帶著干糧和水去旅游,停留時間短、消費水平低,自然產生不了多少稅收和財政貢獻;五是多數地方還只是“門票經濟”,對服務要素拉動小,對財稅貢獻小。所以,這一階段旅游業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富民上。 但是,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旅游產業化、大眾化時代的到來,情況已經發生了實質性改變。旅游業的富民功能在不斷凸顯的同時,對財稅的貢獻也在快速提升。這是由現階段旅游業發展的新特點決定的。一是我國旅游業發展已經逐步跨入大企業推動階段。市場主體不再以小企業為主,大批非旅游類大型企業快速進軍旅游領域,旅游產業化、集團化趨勢明顯,帶來的財政稅收顯著增加。二是旅游業發展進入大資本、大項目帶動階段。發展旅游業不再單純依靠傳統的旅游資源,特別是老天爺和老祖宗留下的自然和文物資源。大規模社會資本進入旅游業,創新了資源形態,依靠大項目創造旅游吸引物,形成了一批幾十億、上百億甚至幾百億投資規模的旅游大項目,創造了一批綜合性旅游度假區、國際品牌酒店、大型主題公園和旅游產業集聚區等,旅游業對財稅的貢獻能力大幅提升。三是旅游業已經進入產業融合發展新階段。旅游與一產的融合,催生了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的全面繁榮;旅游與二產的融合,帶動了旅游用品、旅游商品和房車、游艇、郵輪、索道、游樂設備等大型旅游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旅游與三產的融合,拉動了文化、信息、金融、商業、運輸等服務業的發展。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對經濟的綜合帶動功能全面凸顯。四是旅游征稅體系不斷完善。旅游由起初的游擊戰為主的發展格局,轉變為現在的陣地戰、百團大戰、集團大會戰的發展格局,為旅游業科學征稅創造了有利條件,旅游稅收的逃、漏者很難立足。 在此背景下,旅游業已經成為許多地區重要的財稅來源。旅游對財稅的貢獻帶動性強、乘數效應大,除了直接的財稅貢獻外,帶動大批相關產業和配套服務的稅收也有很大規模。如張家界、峨眉山、黃山、麗江等旅游城市,旅游業是當地財稅的重要支柱,對財稅綜合貢獻超過20%。許多旅游景區每年納稅上億甚至數億元,是當地的納稅大戶,成為主要財稅來源。 大集團進軍旅游業,帶來的稅收及非稅財政貢獻更加明顯。2013年,首旅、國旅、中青旅、攜程、華僑城、港中旅、錦江國際、海航旅業、開元旅業、萬達旅業等10個旅游企業上繳稅收就超過82億元。其中華僑城旅游板塊納稅28億元,首旅集團納稅近20億元,國旅集團6.7億元,開元旅業6.6億元。2013年,全國1.16萬家星級飯店,平均每家上繳營業稅112萬元,其中480家外資酒店平均每家上繳營業稅300萬元,帶動的其他消費及企業、個人所得稅則更大。此外,旅游企業在稅收之外承擔的各種附加費,及帶動相關產業納稅,都還有很大一塊。 事實表明,旅游業不僅富民,也富財政。而且,隨著旅游業市場化、產業化、集聚化發展加快,旅游產業面不斷拓展、產業鏈不斷拉長,旅游對富民和富財政的貢獻都將越來越凸顯。 4.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僅僅是消費嗎? 關于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我們經常都是在說對消費的貢獻,在各種重要的文件中,也是將旅游僅僅放在促進消費方面加以論述,很少提及旅游業對投資帶動、出口拉動方面的貢獻。事實上,旅游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僅是拉動消費,對投資和出口都有著越來越強勁的拉動作用。旅游不僅是消費熱點,也是投資熱點、出口熱點。 從消費拉動看,2013年,我國居民國內旅游總花費占居民消費支出總額的12.38%。旅游休閑消費是國務院確定重點加以推進的六大消費領域之一。 從投資拉動看,旅游投資需求大、熱點領域多、潛力大,在其他領域投資乏力的情況下,全國旅游投資強勁增長,2014年全年完成旅游直接投資7053億元,同比增長32%,比第三產業投資增速高15個百分點,比全國投資增速高16.2個百分點。未來三年,旅游直接投資將超過3萬億元。鄉村旅游開發、旅游小鎮建設、大型景區和度假區建設以及醫療健康旅游、養生養老旅游、自駕車房車旅游、郵輪游艇旅游、網絡在線旅游等旅游項目和旅游商品、戶外休閑用品、旅游裝備制造業等正在成為旅游投資的熱點領域。而且,旅游投資的帶動性強,按照國際上1比5的旅游投資帶動系數測算,未來三年我國旅游業將帶動15萬億元以上的綜合投資。 從出口拉動看,隨著我國出境旅游的大規模快速增長,有實力的旅游企業紛紛到國外收購或改造酒店,投資建設度假設施,許多中國人也紛紛到國外買房產,一部分用于孩子讀書或置業,但很大一部分也是用于個人或朋友度假。在歐美,收購一個中等規模的四星級酒店大約投資1億美元,之后改造裝修提升需要再花費1億美元,大部分建筑材料、酒店用品、各種設施和裝備都從中國出口過去,許多酒店管理人員和服務員也都從中國帶過去,旅游業對我國的出口綜合帶動效應日益顯著。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初步測算,2013年旅游業拉動出口占當年出口的7%以上。出境旅游,以人員“走出去”為先導,帶動對外投資、貨物出口、技術出口、服務出口,是新一輪對外投資和出口的“先遣隊”。 5.“旅游六要素”能涵蓋今天的旅游嗎? 一說到旅游,人們就會提及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應當說,“六要素”精辟概括了旅游活動,是直到現在對旅游業描述最簡潔、最準確、傳播最廣的概念。 如今,激發人們旅游的動機和體驗要素越來越多,需要拓展新的旅游要素。總結旅游業這些年的發展,在現有“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基礎上,可否概括出新的旅游六要素:“商、養、學、閑、情、奇”?前者為旅游基本要素,后者為旅游發展要素或拓展要素。 “商”是指商務旅游,包括商務旅游、會議會展、獎勵旅游等旅游新需求、新要素;“養”是指養生旅游,包括養生、養老、養心、體育健身等健康旅游新需求、新要素;“學”是指研學旅游,包括修學旅游、科考、培訓、拓展訓練、攝影、采風、各種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閑”是指休閑度假,包括鄉村休閑、都市休閑、度假等各類休閑旅游新產品和新要素,是未來旅游發展的方向和主體;“情”是指情感旅游,包括婚慶、婚戀、紀念日旅游、宗教朝覲等各類精神和情感的旅游新業態、新要素;“奇”是指探奇,包括探索、探險、探秘、游樂、新奇體驗等探索性的旅游新產品、新要素。 拓展出“商、養、學、閑、情、奇”旅游發展六要素,也只是基于現階段實踐的總結,隨著旅游不斷升級,今后還會拓展出更新、更多的旅游發展要素。這是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大趨勢。 厘清、闡明上述觀點,旨在通過澄清正誤、深化認識,增強我們旅游業的產業自信、行業自信和事業自信。新階段既是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機遇期和轉型攻堅期,也是矛盾凸顯期。旅游業改革發展的使命光榮、任務艱巨,我們旅游行業迫切需要不斷強化產業自信、行業自信、事業自信,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敢于擔當的精神,不斷提升整合資源、統籌發展和引領創新的能力。我們迫切需要強化大膽創新的工作思路、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風、攻堅克難的工作力度、整合資源的工作格局、重點突破的工作路徑、主動作為的工作激情。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