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一下社會居民調控是怎么進行調控的,所以城鄉規劃,城鄉統籌里最關鍵的是怎么做社會居民調控,有些農民要撤,有些農民要搬遷,有些地方要保留。這是 我們對它的土地進行了整理。幾個村土地整理前后它的土地利用的性質和面積由表可以看得出來,我們看以前的耕地,在土地整理之前它的水田是四千三百多畝,經 過整理后它的水田增加了差不多一千七百畝,基本農田增加了,經過集約化經營后把以前一家一戶的界限,如田埂等全部清理出來了,鄉村道路整理出來了。清理出 來了以后就變成了基本農田。所以我們做了一個很大的功勞就是,把它的基本農田全部增加了。旱地以前是一千四百多畝,整理后基本農田是一千六百九十六畝。所 以基本農田增加了兩千畝,這是一大功勞。不要因為搞旅游開發把基本農田給占用了,這是不行的。所以我們通過土地整理增加了兩千畝基本農田。 另外一個就是園地,園林的地我們基本沒有動,這是一個背景,林地有點增加,牧草地這沒有。居民地及空曠用地減少了,也就是說我們保持了一定村落形態。但是 又把一些農民進行了集中安置。把一些工業用地取消變成服務用地、商業用地。這樣以前是一千二百畝的居民地和空曠地變成了五百三十二畝,這樣也整理出了一部 分地。交通用地增加了一點,因為做旅游,交通用地要增加。因為要做旅游開發,未利用土地也減少了一部分,所以總共是一萬二千二百一十畝。這個總用地是沒變 的。但是我們看經過土地流轉和整理后,基本農田增加了,服務用地商業用地增加了。為了做鄉村旅游,搬遷的農戶是194戶人,搬遷的人口758口人,這部分 人要搬遷要集中安置的,拆遷的面積也要統計出來,有多少間,要拆遷多少間瓦房多少間草房全部整理出來,最后搬到一個地方,建成一個農民中心村,這個中心村 以前占的地要多,我們要規劃調整出來占23畝地。我們就騰出宅基地了,空曠用地和宅基地騰出來作為商業服務用地,這樣一來我們就把整個土地進行了完全的整 理。 對這個農村土地進行整理,要用城市規劃資質才行,通過城市規劃資質進行認定,變成一個法律性文件,就是一個城鄉規劃。那么實際上這樣一來增加了十大景片。 這十大景片,根據土地的用途和流轉方式的不同劃分為三個部分,一個是北部片區的,商務度假區和翠湖水上娛樂中心,加一個自駕車游地,一個就是玉皇的風情 街,高科技農業示范區,綠色的養殖區,和一個梨園春色觀光區,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然后土地整理就采取征收加BOT模式加公司來進行運 作,我們這個地方進行土地整理的公司很多,一進去就需要墊資,政府不需要出資金的,一個公司去做土地整理,你墊資幫農民搬遷,把農民新村建好,以前的土地 拆遷的成本可能是三萬每畝,但是你整理出來后變成了十幾萬一畝。那么這個增值的部分由土地整理商和政府來分成,這樣就保證了資金的充裕。 這就是企業參與土地的整理,土地流轉出來后,我們成都市去年就開始掛牌成立了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這個是全國家第一家。也就是農民土地整理后,比如說溫江區 的土地不夠用了,你就可以到錦江區去買。去農村產權中心進行購買,土地流轉就變成了資本,以前我們中國人都想不明白,農村土地怎么變成資本的,就這樣變成 資本的,整理出來,再到土地流轉中心,我們叫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進行掛牌交易,任何人都可以摘牌,和我們那個城市用地掛牌是一樣的,所以這套操作運作的 模式以后在全國推廣起來是很厲害的,農村的土地變成了資本,這都已經做起來了,這樣風情街的改造就出來了。這樣的目的就是通過土地的流轉,農村土地的發展 權,讓大量的資本進入農村,使農業產業升級,這樣就形成了規模化集約化和大地的景觀化,而且實現服務的現代化。 我們深刻理解到這就是農村的一種變革,我認為鄉村旅游是和農村深刻的變革是聯系在一起的,這個城鄉統籌的所帶來的農村的變革不亞于當時聯產責任承包制。而 且是農村走向現代化,城鄉一體化最關鍵的一個步驟,所以最后鄉村旅游就變成了一個產業發展的整合器,以鄉村旅游為龍頭整合的很多產業,變成了一個整合器。 一個整合平臺。另外一個就是已經建好的中國綿竹年畫村,這個也是我們當時規劃建設好的,因為它是災后重建的一個典型村落,我們在中央電視臺可以經常看到。 我們做的修建性詳規,地震之后由蘇州援建,援建好了賈慶林去調研看了,做得很好。現在中央幾大常委好像都去了,作為災后重建的一個典范。我們知道綿竹年畫 村是中國四大年畫基地之一,綿竹年畫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藝術產業放大,然后形成一個鄉村旅游的景區,以前只有12個專業的老人 在教學徒。現在這個村有一千多個人在做年畫。現在作為災后重建完全把它建起來。主要目的我們要解決什么呢,就是旅游發展過程中怎么保護好傳統的手工藝技 術,我們在青島膠南市那個地方我們也做了不少規劃。她們其中有個畫家村落,我覺得那個太粗了。為什么呢?因為把它改造成一個畫家學校,找些小孩來畫畫,這 個是沒辦法形成產業的。當時規劃的時候是做個畫家村,但自身沒有畫家,它不像我們綿竹這個地方,農民都是畫家,一家一戶都有畫畫的工藝,而且這個是非物質 文化遺產,所以我們當時提出要形成年畫的產業鏈條,把旅游經濟效益給做起來,這些都是老人,你們看這都是村落里的老人,畫畫的,它不僅在當地做旅游銷售, 而且它的年畫做出來以后,四川重慶那邊銷售市場很大,到過年的時候,貼的門神、畫都是從它們那邊出去的,而且它的那個遺產是什么呢,他現在做的全是清代的 雕版,清代遺留下來的雕版弄下來以后再手工做出來。所以它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這個東西來進行發展。那么這個就是它的主題面,現在完全是按照這個 在進行建設,這一塊就是對傳統的村落進行保護。這個是游人中心和博物館,這邊是一個工業的生產,這個就是年畫的銷售市場和手工作坊,這邊是休閑度假的村 落,新建的。這些梯田,全是保留的荷田,荷花、蓮花,中心就是年畫的民俗游覽體驗區。這邊保持田園風光,這邊是綜合入口的接待區。其實景區不大,現在都按 照這個規劃建的,把它做好了。這是給他們設計了一個大門,年畫村里把年畫全部做在墻上,每家每戶都成了銷售年畫、做年畫的手工藝的手工作坊。每個游客去了 都買一些回去,這實際上是把四川民間風俗故事給做起來。 聽說你們還要去洛帶鎮,我簡單幾分鐘介紹一下洛帶古鎮的情況。這個規劃我們做了六年時間,而且一直到把它做起來,從策劃到規劃到詳規。這個古鎮去參觀的是 一條古街,那個是一期工程已經做起來了,一條街七條巷子,全部做起來了。第二期工程是做一條八角街,這條街是過境公路。在規劃中我們想把它做成繞城路,這 條街也變成一條古街,實際上就是三條古街七條巷子,幾大片區,形成洛帶鎮。現在見到的是一期工程,你們去看的廣東會館就在這個地方,廣東會館還保留了當時 我們做的一個規劃沙盤,那是99年做的。 嚴格的來說,這個古鎮在開發時資源很一般,只有三個會館。以前在做舊城改造的時候,當時98年鎮上的書記要把老街區全部拆掉,后來我和他說這個地方可以做 旅游,可以保留下來,才這樣做起來。后來我們去挖掘客家文化,以前成都人都不知道這里是客家人,他們叫老廣東,他們以為是廣東話,其實不是,是客家話。而 且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客家聚落,這個是20年代的洛帶鎮的照片,我們的詳規和城市設計都是按照20年代的風貌做的它的規劃。其實我們做得更多的是洛帶的產業 升級。啟動期是“成都的洛帶”,把客家人挖掘出來,后來成為“全國的洛帶”,現在成為“世界的洛帶”,當時我提出的宣傳口號是“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 家”,現在還在打這個口號,規劃在山上還保留了1000戶客家原住民。 同時對整個城鎮和鄉村的土地進行整理,現在成為我們成都市確定的從成都東郊到洛帶40平方公里的文化產業創意園區,洛帶鎮剛好在邊緣區,也已經納入進去 了。而且這里是中國十大天然氣氣場,這邊有很多溫泉,溫泉資源很豐富,下一步的發展不可限量,當時做規劃的時候一畝地3萬元,2005年全球客家懇親會一 召開,一畝地60萬元,現在是150萬元。這個是水系的規劃,山上有個水庫把水放下來,現在洛帶鎮里的水就是從水庫流下來的,而且休閑區這一部分還要做一 個水系,這是成都都江堰灌區的東風渠和這個水系相通,整個形成一個相交的水系,這條公路以后要變成一條老街區,繞城走,進來以后是幾個交通節點,這是東邊 的入口,這是西邊的入口,這個是老鎮區,這樣這個區域就會形成一個老鎮區骨干,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這條街。實際上就是東邊門是東入口,西邊是西入口區,這邊 是第二期還沒做成的八角形廣場,這邊是一個休閑度假區,做會議和休閑娛樂,現在還沒做起來。 古城鎮對土地進行了整理,主要是對客家大院,現在有兩個學校在里面,還有幾個工廠,準備搬遷,還有糧站搬遷,這個地方主要是做100個客家大院,這樣一來 就把客家人文化做起來了。劉家祠堂,洛帶公園,這個是當時的袍哥城址,1928年建的洛帶公園,一個女子師范學校,而且1928年就已經通電了,有個發電 廠,后來解放就廢除了,做了很多產業,這是八角街的風貌整治,這是客家公祠,異地搬遷的會館群落,100家作坊業態,打造10個精品作坊,恢復12個傳統 作坊,對洛帶古鎮的業態進行規劃,所以古城古鎮的業態調整非常的重要,當時是一戶戶進行調整,現在很多人都覺得很好玩很好吃,現在由于休閑度假沒起來,二 期工程做起來后更有吸引力,所以規劃了一些草編店,木作坊,燒酒坊,鐵匠鋪,制傘作坊,都是客家人的東西,中藥鋪,彈花店、裁縫鋪、絲作坊,現在還有一個 絲作坊在鎮上,業態做了調整,現在很多人都覺得很有味道,紡織作坊、染坊、芝麻油作坊、糖果作坊、豆腐作坊、掛面坊、石器作坊、剃頭鋪,左邊是20年代的 剃頭鋪的樣子。這個是建成之后的五鳳樓,這是火龍節,是2000年我自己一手策劃一手經營做起來的,火龍節之后省政府才開始把它列成重點城鎮來打造,99年開始做規劃做策劃,同時做經營,我自己給他做總經理,后來我還培訓了客家女子的火龍隊和水龍隊,全是女孩,赤膊上陣水龍節舞火龍和水龍。現在很有名 氣,這是水龍節。這是2005的懇親大會,這個是在香港招商招過來的,給他們講客家文化。這個會議后整個洛帶鎮一期工程才做起來的,99年規劃一直到2004年才開始投入,省政府才來開始打造。省長做節慶的組長,所以現在打造的“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現在還在宣傳,現在是每年幾百萬人去的,這是 平常的周末照的照片,你看這么多人,成都人就在那里閑逛,逛一天都覺得很舒服,成為了成都人近郊休閑的很好的地方。講解到此為止,謝謝!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