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祝善忠,男,漢族,1953年9月生,江蘇南通人,1969年9月參加工作,198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南京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畢業。獲美國紐約新大學旅游經濟管理專業碩士學位。曾在江蘇省南通縣插隊;曾任北京電影制片廠翻譯;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亞非拉處導游、亞大部副經理;國家旅游局駐外辦事處副主任、主任,國家旅游局副司長、巡視員、司長。2008年12月任國家旅游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題記: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休閑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越來越廣泛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消費方式。關注休閑,實質上是注重用文化引導和人文關懷的力量來推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帶著這樣的初衷,本刊開設“高端訪談”欄目,從國家政策、休閑行為、休閑認識等方面,解讀中國休閑的過去和未來。 日前,首份中國休閑發展年度報告在京發布。發布會上,國家旅游局副局長祝善忠指出,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和閑暇時間的不斷增加,居民休閑需求將持續增長,中國休閑業發展前景廣闊。為此,我們采訪了祝善忠副局長,請他談談我國休閑、休閑產業以及休閑相關話題。 記者:近年來,休閑在百姓生活中越來越受到關注,在國家層面上,休閑產業的管理歸屬是如何劃分的? 祝善忠:休閑在百姓生活中越來越受到關注,這是個令人欣慰的趨勢——這正是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一個側面體現。大家知道,休閑和休閑產業產生的條件有兩個——即有閑和有錢。經濟發展了老百姓有了錢,假期增多了老百姓有了“閑”,文化生活豐富了,人們需要更加充實自己,因此,休閑在百姓生活中“火”起來了,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促進休閑發展。2008年下半年,國務院批準的機構改革“三定”方案,賦予國家旅游局“引導休閑度假”的職能,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了“休閑”工作職能的歸屬。此后,國家旅游局也進行了內設機構“三定”,明確由綜合協調司來具體履行這一職能。 記者:旅游和休閑是關系密切但又有所差別的兩個領域,請您談談二者的關系。 祝善忠:目前,“旅游休閑”作為一個詞語常常被通用、混用,但實際上“旅游”和“休閑”兩者互有異同。從相同點看,旅游業與休閑業都是幫助消費者更好地利用時間,獲得認知、快樂等體驗的產業。從差異性看,“旅游”是發生在異地的休閑,強調地理范疇的位移。 以現實為例,旅游市場剛興起時,百姓或許會以參觀過某個景點為榮,那時候,某個城市火車站、廣場上的留影也能成為炫耀的資本,而如今,假期過后,我們可能更熱衷:某個海島的度假環境更好,某個城市的酒店更加舒適,某個景區環境更加優美、更加賞心悅目,某個鄉村的空氣更加清新、飯菜更加可口,這就是休閑,悄然而來的新生活。可見,休閑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反映了社會的發展階段、文明程度和文化價值。 記者:您在中國休閑發展報告發布會上曾談到,旅游作為城鄉居民重要的休閑方式,正引領著大休閑格局的形成,您覺得旅游對大休閑的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祝善忠:不管是居民的休閑活動,還是相關產業的發展,旅游在休閑這個大盤子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旅游通過與相關產業的融合,衍生出各種新的消費熱點和產業形態,引領著大休閑格局的形成。 大家都知道,以“唐樂宮”為代表的傳統旅游表演和以張藝謀的“印象系列”為代表的大型實景旅游演出,都是旅游與演藝融合的體現;旅游與體育產業融合,有了奧運場館游、體育設施游、大型賽事游;休閑農業、觀光農業、農家樂、工業旅游和工業遺產旅游等也是旅游與農業、旅游與工業融合的形態體現。 為了適應并引導上述規律,在行政管理方面,這些年我們著力推動與相關部門的合作,推動大休閑格局的形成。比如:國家旅游局和文化部聯合發布《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參與國家體育總局牽頭的“全民健身日”活動,把“健身休閑”、“康體旅游”等納入全民健身的體育活動中;始終重視與農業部的合作,推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的發展等等。國務院將“引導休閑度假”職能賦予國家旅游局之后,我們更加體會到改善人民群眾的休閑生活、促進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是一項意義重大,責任也重大的工作。國家旅游局將在這些方面做更多新的嘗試,以促進休閑相關領域更快更好地發展。 記者:大家都很關注《國民旅游休閑綱要》的制定工作,請您介紹一下目前的進展情況? 祝善忠:編制《國民旅游休閑綱要》是《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41號)文件的決定,是以保障國民休息、休閑這一基本權利和福利為目標,以提高公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為目的的民生及社會轉型工程,是國家推動休閑業發展的戰略性舉措。《國民旅游休閑綱要》的推出,標志著旅游業向休閑、度假發展的重大升級轉型。 2009年,國家旅游局組織力量就編制綱要開展了大量基礎性研究工作,廣東等省進行了“國民旅游休閑計劃”的“先行先試”,在地方層面初步探索了一些經驗。2009年底以來,國家旅游局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共同牽頭啟動了國家層面旅游休閑綱要的起草工作。綱要的重要支撐包括以帶薪休假為抓手的制度建設、以公共休閑設施建設和產品供給為抓手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以及積極健康的休閑觀念的培育等。目前,《國民旅游休閑綱要》的起草工作正進入國內外進一步調研階段,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記者:您如何看待我國休閑產業發展的前景? 祝善忠:雖然,我國在休閑發展方面和國外有一定的距離。但從長期發展來看,“休閑時代”的到來是一個必然趨勢。目前,休閑已成為我國新興的經濟形態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需求方面來看,我國休閑活動的條件日益改善:首先,閑暇時間增多。目前我國公共假日已達到115天,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帶薪年休假制度已經出臺;根據專家調查顯示,我國城市居民周平均每日閑暇時間為6小時6分鐘,占總時間的25%。其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多。更為重要的是,人們的休閑觀念正在逐步形成。 從供給方面來看,以旅游休閑、文化休閑、體育休閑為主體的相關產業領域快速發展,各類公共休閑設施更加完備,各種不同業態的休閑商業更加豐富,諸多投資正依托休閑需求而進行。 從公共管理角度來看,休閑發展已上升到公共政策、國家戰略、經濟發展、民生要務的高度,受到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 當然,我們應理性地看到休閑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推動其發展還面臨一些困難,其中不少困難的解決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記者:您本人最喜歡的旅游方式是什么?您個人又如何看待休閑?
祝善忠:在風光優美、空氣清新的青翠山野中,如果有一個幽靜的地方,可以安心讀讀書、品味喧囂都市之外的深遠與平和,我想這是很多人向往的休閑方式。我也一樣,比較喜歡“山野之旅”,但不一定是在深山老林,我覺得生態較好的大自然,也是修身養性的好去處。假如時間和條件都允許的話,我一定會安排自己多進行“山野之旅”。另外,我也比較喜歡體驗休閑文化旅游,在不同的景點品味風格各異的旅游文化,這對于人的精神世界來說,也是一種享受和熏陶。當然,各種旅游新業態也都有不同的亮點,我也會受其吸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