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臺灣休閑農業發展對大陸的啟示
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將是長期而持續的戰略過程,在加入WTO后在有序高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綠色、生態、高效的農業經營理念和模式是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途徑。休閑農業是重要的農業和農村經濟類型,是農業和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生態產業類型。大陸的休閑農業開發起步較晚,尚處于觀光農業向休閑農業轉換時期,而且存在許多問題。例如,以“小農經濟”旅游經營模式為基本發展模式,發展空間十分有限;休閑農業旅游經營各自為政,難以形成獨立品牌,文化內涵挖掘不深;在鄉村旅游開發中普遍缺乏統一規劃,資源嚴重浪費;經營管理水平差,服務水平低,行業人才素質低等。針對以上問題,應吸取臺灣在休閑農業上的成功經驗。
3.1 政府方面
(1)政策扶持,政府要重視加強對休閑農區的規劃與指導。休閑農業的發展并非自發形成的,而是通過政府政策的扶持推動而逐漸成形的。它不是純粹的農業開發,也不是傳統的旅游項目開發,它的發展必須包含并兼顧農業、環境、生態、環保、教育、經濟、社會、旅游、醫療、文化的意蘊,只有這樣休閑農業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政府應積極推動休閑農業的發展,把休閑農業的發展列入社會發展規劃,在政策、資金上予以傾斜扶持。
(2)盡快制定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大陸雖然對休閑農業十分重視,但迄今為止尚未出臺任何形式的法律規定,無法走上規范、有計劃的發展道路。有關部門應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引導和約束休閑農業的有序化、制度化經營。有了完善的游戲規則,才能保證效率和公平的實現。
(3)加快人員培訓工作。因休閑農業是一項新生事物,涉及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的農業經營方式,政府應派出人員去調研學習,并聘請專人來指導、培訓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
(4)加強兩岸休閑農業的合作與交流。兩岸的休閑農業發展程度不同,政府劃定區塊,進行初期規劃開發,引進臺資人員或其他資金來全面開發,推動休閑農業的發展。
3.2 經營者方面
(1)合理布局。休閑農業項目的布局應注重與客源市場的聯系,考慮項目所在區域的交通區位,還應考慮與其周圍的其他休閑項目及名勝古跡等風景區的關系。結合本地資源特點,發展有本地特色的休閑農業項目,避免與周圍已有休閑項目開發上的雷同,力求與周圍其他休閑項目相互協調、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2)休閑農業項目的開發要以市場需求為依據,做好市場調研。以市場為導向,以本地資源為基礎,確定休閑農業區的開發方向;項目的設計應遵循奇趣性、參與性、多功能性、地方特色等原則。項目的開發還應注意專題設計,如節慶活動、產品重組等。
(3)完善休閑服務體系。休閑農業要在服務上下大功夫,提高休閑農業層次,這也是一個地區休閑農業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從觀光線路的策劃到每個景點內容的確定,從農業觀光的導引介紹到田園風光的品味鑒賞,從日間的餐飲到夜晚的住宿,都需要一支專門的服務隊伍。
(4)重視休閑農場間的合作。大陸各個休閑農業區的發展陷入“散兵游勇”的境地,難以發揮規模經濟的效用;同時小農經營的生產模式,不能適應休閑農業發展和游客的需求。農場間自愿組成策略同盟或是合并,可以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實現規模效益遞增。
(5)建設休閑農業網站。網站要注重充實性、服務性、信息性,為游客提供正確必要的信息,注重與游客的互動,從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同時,以個性化的網站吸引顧客的眼球,避免風格上的千篇一律。
參考文獻
[1] 鄭英.調整農業結構 大力發展休閑農業[J].貴州農業科學,2004,32(3):89-90.
[2] 文卞洋.臺灣發展休閑農業的啟示[J].浙江經濟,2002(24):44-45.
[3] 黃愛萍.臺灣發展休閑農業對大陸當前農業結構調整的啟示[J].福建農業科技,2000(6):28-29.
[4] 曾玉榮.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與功能[J].臺灣農業探索,1999(1):14-16.
[5] 愈文正.休閑農業的功能及其發展前景[J].資源保護與利用,2001(4):37-39.
[6] 崔衛東.休閑農業:農業發展新模式[J].中國經貿,2003(12):3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