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感受與建議
1、中央政府及農業部門根據我國農業發展的現階段狀況,召開“首屆中國旅游農業論壇”。探討我國休閑農業旅游發展路向,提出了中國農村在新世紀的一項重要農業政策。實在是及時、必要。
2、推動旅游農業的目的,在于配合國民經濟總體發展計劃中,農業經濟的發展和提升。它對改善農村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別,建立新農村文化,發揮現代農業多元化的角色有重要意義。一句話,它是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為提高社會生產力服務。
3、2002年我在廣東、東莞海峽兩岸專家研討會上講了一個觀點:“我觀察中國改革是否成功,我只看二點:一是中國九億農民的生活是否已徹底改善。二是,中國的生態環境是否可以持續發展。回顧百年歷史,可用八字概括。革命(1900-1925)戰爭(1925-1949),運動(1950-1975),重建(1976-2000)。四個階段,農民為此付出過,但是農民所得甚少。今后的幾十年,將是中國農產品邁向國際,中國農民走向世界的幾十年。是農民生活徹底改變的幾十年,中國革命因農民問題而起,農民問題不解決,革命不算成功。一國兩制也不算成功,為什么談農村問題,要扯上一國兩制,是不是離譜了?不是的,我們的國家是要建設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有什么“特色”?“九億農民是中國最大的特色”。過去,政黨為農民問題合作過,分裂過,現在兩岸農業交流、合作是融合的。兩岸的農民,是兩岸社會的大多數。為他們辦事,就是服務了社會的大多數。一個國家受到大多數人的擁護,何愁社會不穩?和平統—,也就水到渠成。1999年我提出“兩岸農產品大流通,也建議內地吸納臺灣農產品”,這也是從兩岸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香港沒有農業,但他是祖國的一份子,香港同胞要支持祖國農業的發展。大家看到1997年,我給董建華先生的信就已經寫了這點。這些年來,我一直孤軍奮戰,越戰越強,越戰越勇為一個國家的發展,這是應該的。沒有國家好,那能香港好。一個國家的事情辦好,兩制才能貫徹實現。綜上所述,發展農業、發展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徹底解決農民問題,不正是解決了中國社會的最根本問題和促進解決國家的統一問題嗎?
站在這個高度看問題,能一通百通。孫中山先生說:“治本于農”至今仍有積極的意義。我期望著“中國農學會”,以它雄厚的會基、人材資源、人際關系,為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為中國農村的進步,作尖兵、作橋梁、作新貢獻。
4、建設美麗安康的中國農村:小康首先是環境健康,身體健康,才是生活安康。環境污染,污水惡臭,人畜同居,共飲一條水,共洗一條水,共拉一條水,環境不健康,人畜病倒,哪能奔小康?
前幾年,我談到:黃河斷流、長江大水、沙塵暴、禽流感、豬瘟、瘋牛癥,使我們清醒起來。今天是考慮對落后的中國農村進行徹底整治的時候了。
美化中國農村,使農村自我增值。靠什么?靠農民自力更生,靠政府倡導、支持,不是靠外資。土地革命沒有“外援”,南泥灣沒外資,大寨開山、修路、筑渠沒外資。臺灣早期的農業發展,也沒多少外資。勤勞、純樸、自立、自強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明。“外資”有時條件太苛,苦了農民。當然,我不是否定外資的作用。
美化農村,要花大量金錢,談何容易?有些是要花錢的,如道路,河道,水利建設。不要一提建設,就是大興土木。可修沙石小路,設避車處,減少占用耕地。有些是花少錢和不花錢的。鄉村的整治的規劃,可由有關部門負責指導。提供技術支持、咨詢。栽花、植樹、種草農民內行。我們可學習英國人民熱愛園藝的精神。結合中國庭園、修剪出一個美麗的中國農村。農村美了,何愁城市人不來?農業旅游不會發展。
這是不難辦到的事,難道農民不愿意為美化自己的家而努力嗎?這是本世紀,中國農村建設的大事。
5、農村不漂亮,城市更丑陋。農村不穩定,城市更麻煩。一些發達國家,經歷了破壞農業環境,發展工業,到頭來重建環境。內地在改革過程中,農業受到一些重視,但整個中國大陸目前的生態環境仍保存良好。國家的建設需要發展工業,需要城市,要吸納轉業的農民。但不能只注意投資發展城市,人口流到城市,要改善交通,住宿、教育、衛生、公安,廢物堆積等。農村問題未解決,不久人流又來了,交通擠塞,治安惡化,城市變得丑陋,又要解決。這樣惡性循環,何不把農村搞好?農村有希望,吸引人口回流,村民可留村建村,離農不離村。鄉村漂亮了,城市這顆明珠更光彩。農民富了,城市穩了。村民口袋有錢,九億人的消費、冰箱、電氣、能源、汽車、衣服、食品,各行各業,內需市場不得了,經濟繁榮,民生安定。解決貧與富,城與鄉的差別,平衡各業,才是真正的發展。九十年代,我曾說過“行業不平衡、金融、地產過高,是爆發金融風暴的主因。日本房地產在價格最高時,有人計算過其總值,可買下18個國。結果房價下跌,企業關門,銀行倒閉,引發危機,十年不振。”
我們必須帶著農民的感情去體會,去研究問題,去解決問題,使國家經濟全面發展。
6、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農業的多功能角色逐漸展露,跨部門對農業的支持很重要。
前幾年,我在一個研討會上,談到“沒有農產品的加工,就沒有農產品的持續銷售和國際化。”我在湘西市場看到廣東、廣西的荔枝干、龍眼干、芒果干,10元一斤。曬干的農產品,可銷千里。稍作加工,便穿州過省。制成罐頭,能漂洋過海。國內的企業困難得很,工人下崗,機器生銹。而村民沒有簡單機械,他們種了作物,不能變成淀粉遠銷他鄉。馬鈴薯爛在地里,欲哭無淚。國企待價沽售,何不考慮農村?將有可能轉為農用服務的機械,設備與農民合股經管。滾動機器,財源廣進。搞農村配套改造,搞中藥、搞水利、搞肥料、搞建設、搞農產品銷售……中國農產品在港澳市場只占38%,在海外占的份量更小,世界經濟舞臺,正等著中國農民上臺。
農業曾支持各業,今天的農業需要各業的支持。但目前不同的經濟部門,正垂涎農村的土地。對農村的環境造成破壞,情況令人擔心,應由跨部門制定法律控制。
近年來,國內經濟迅速發展。財政收入增加,但農業、農民的資本積累困難。有些行業可賺暴利,應用稅項去平衡。可考慮建立發展農業基金稅、教育可收稅、城市建設也收稅,超生要罰款。一些發達國家稅項很重,收的稅用來保貼農業,土地休耕也可拿錢。我們若休耕,不勞動不得食。臺灣推行的“一鄉一休閑農漁園區計劃”合格申請者可得2000萬臺幣。香港1997年禽流感殺雞,一只賠三十元,都是納稅人的錢。
有位領導和我談過。馬克思資本論說:“利潤超25%,可滲透到資本各領域。利潤超過30%,是暴利。利潤超過100%,可置法律不顧。利潤超過300%,上絞架臺也不怕。”一個健全的社會,要控制暴利。扶助一些對社會有貢獻,但是資本積累困難的行業。不但資本主義沒學好,馬列主義又丟了。中國的扶貧工作,做得很出色,海外社會對此大加贊賞。
7、英國經歷產業革命,破壞農業和自然環境,“英國鄉村庭院”實際上是在否定之否定的基礎上重建。它占地大,花樣多、格調高、庭園美,是給人們的一種享受。但影響了英國農業的發展,英國農產品除了少量自給外,需大量從外國進口。至今要買貴菜,豆芽一斤要十多元。這對過去有殖民地的英國,那是無所謂的,他們可獲得廉價農產品。我們沒有這種“福氣”不能照搬。我國人多地小,僧多粥少。為保證國民經濟的順利發展,保證國家安全,必須重視土地的價值。英國是一個保守的國家,它的園藝藝術是英國人民的勞動成果,值得學習。在美化中國農村時,我們可以學習。
8、臺灣發展休閑農業的經驗很值借鑒。他們起步早,體會多,也出現過問題,有過錯誤,這些我們要特別重視。臺灣地區小,錯誤造成的影響面也小。內地,地廣人多,若在農業政策上稍有差錯,其后果十分嚴重。所以應設立跨部門領導小組,謀定而后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