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融合性避暑旅游可以和很多旅游相融合,從而形成綜合性的旅游新業態,并賦予彼此新的功能,最為常見的便是與度假主題融合賦予度假勝地核心理念,與森林旅游結合,形成森林避暑旅游目的地等,與養生旅游結合等,其實避暑本身就需要借助于森林、海濱等項目,同時也服務于養生、度假等旅游,所以說彼此都是相輔相成,具有很好的融合組合性。3、地域性正如同鄉村旅游一樣,避暑旅游同樣具有地域性,同樣的原因,即所依托的資源基礎具有地域性。避暑旅游多發生在炎熱夏季氣溫較低的地區,并且海濱、森林、湖泊等資源較豐富的地方更有利于發展避暑旅游,因為這些要素本身就是一種調節溫度的良藥。(三)避暑旅游的意義1、為“清涼”這種資源找到一個好的歸宿“清涼”這種資源是客觀存在的,無需裝飾,就是一種優質資源,而發展避暑旅游正是無償使用該資源,使得旅游業的內容豐富,同時極大的發揮了氣候資源的價值。并且全球氣候的變暖,激發了避暑旅游的發展,成為其發展的很大推動力,避暑旅游產業因此孕育著巨大的市場需求。此外,發展避暑旅游產業,有助于發掘、整合旅游自然資源、地域文化,深化發展城市特色文化、地域文化、提升旅游產業品級,進一步形成具有獨特文化魅力、風情魅力的旅游目的地。2、經濟聯動效益——避暑經濟避暑旅游產業發展得好,也可以帶動人居產業、會展業、文化產業的發展——從避暑經濟的角度出發,對上述產業加以整合創新,將避暑產業同其他產業串聯起來,構成一個大的產業鏈,逐步形成門類多樣、豐富多彩的集合式避暑經濟,從而帶動整個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目前避暑業發展的較好的貴州、昆明以及哈爾濱的狀況就可以說明這一點。據貴陽市旅游局統計,2007年1月~8月的旅游總收入近85億元,其中6月~8月夏季避暑旅游總收入達45億元,占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貴陽市直接、間接旅游從業人員已近15萬人。2009年7月,貴陽全市旅游總收入30.45億元,同比增長5.14億元,部分旅行社接待的游客數量相當于1月至6月的總和。避暑旅游對貴陽旅游業的拉動、對社會經濟的推動作用日趨顯現,成為貴陽經濟新的增長點。 昆明市經過多年不斷的發展,2005年旅游產業增加值已達99.75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為9.4%,旅游業在GDP中貢獻率已經超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中的建筑業,成為僅次于煙草業的第二大產業,產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現,成為名符其實的支柱產業。來自昆明旅游局的數據表明:昆明2009年6月接待過夜游客量較同年5月增加10萬人次 哈爾濱2009年6月至7月,累計接待游客l 070.2萬人次,同比增長24.1%;旅游收入54.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l 8.2%。避暑旅游業成為哈爾濱市發展旅游、促進經濟增長的著力點。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