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避暑旅游業的發展已經日趨成熟。每年6月~8月,哈爾濱推出了哈爾濱之夏文化節,整合了全市50多項夏季節慶活動和40余項旅游、經貿、體育、文化和藝術活動;開展中國·哈爾濱之夏國際啤酒節、哈爾濱之夏露營節開營等節慶活動,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同時還推出火山地貌觀光、森林度假、湖泊度假、濕地觀鳥等夏季休閑避暑旅游產品。 (三)避暑旅游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1、對避暑旅游的認識不夠深入目前我國避暑旅游產業還處在發展的初期,避暑似乎僅僅被理解為“涼快”,避暑經濟似乎只是行業經濟、部門經濟,只與旅游局、旅游經營者有關,極大地限制了避暑經濟向廣度深度的拓展,缺乏對避暑經濟內涵和外延的深層次發掘和系統化理解,自然優勢和人文優勢缺乏必要的聯系與結合,缺乏精品項目和聯動整合效應,夏季旅游和避暑經濟徘徊不前,難以推進。我們應該在政府各部門、產業鏈上的相關行業和公眾中,樹立起避暑經濟是產業聯動經濟、相關經濟觀念,引導人們對避暑經濟的普遍認同和參與意識。2、產品單一、市場開發力度不夠夏季休閑度假避暑旅游已成為世界旅游的潮流,然而夏季旅游資源開發的卻很不夠,以觀光產品和淺層次的度假產品為主,相對于國外的著名避暑勝地,其專項避暑旅游產品的開發也明顯不足,名牌產品少,針對暑期客源市場的產品開發欠缺。在具體開發避暑市場中,應該對國內市場、高中低端市場、海外市場,有個準確的定位,并進行針對性的市場營銷。但很多地區的客源僅限于本地市場、國內市場。如青島從旅游客源上看,省內游客多,省外客源少;日韓游客多,歐美游客少。避暑旅游活動開展的時間的特殊性,使得學生、教師成為這一旅游市場的主體。但在產品方面,針對學生、教師的諸如夏令營、修學游之類的避暑產品較少。北戴河為了發展淡季旅游,推出了四季主題游,即運動之春、浪漫之夏、時尚之秋、休閑之冬,但缺乏特色鮮明的旅游活動。雖然推出了多種多樣的旅游產品,如休閑度假游、生態觀光游、浪漫觀鳥游、名人別墅游、濱海覽勝游、健身康體游、海上垂釣游等七條旅游精品線路,但這些產品大多停留在觀光的層次,傾向于大眾化,缺乏特色的注入,有些產品并沒有得到游客的認可。 3、季節性影響旅游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旅游的季節性是旅游資源季節性、旅游活動季節性及其旅游業季節性綜合作用的結果。夏季清涼氣候是避暑旅游活動開展的核心吸引力,季節性特征不言而喻。避暑旅游的開展,使得旅游接待地區和旅游企業在每年的6月~8月承受巨大的壓力,各項基礎設施、旅游接待設施設備供不應求。而在旅游淡季,游客數量銳減,企業為了避免更多的經濟損失不得不關門停業,從而造成設施設備閑置、從業人員失業等問題。青島每年的7月~9月旅游人數占全年的60%左右,約80%的景點集中在沿海區域,海濱接待設施承受較大的壓力。同時,對旅游資源和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從星級飯店入住率看,1月~2月只有20%左右,二季度升至70%左右,7月~8月更是達到1 00%以上。在夏季,北戴河的酒店成為稀缺資源,入住率高達90%,而冬季,由于沒有相應的旅游產品,所有的賓館酒店、療養院之類的都閑置下來。以一家鐵道部下屬公司的賓館為例:整個賓館固定資產有3 000多萬元,一年下來的營業額也就100多萬元,但一年的折舊維護費就達40多萬元。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