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疊加城市熱島效應影響,避暑氣候資源已經成為稀缺性的戰略資源。傳統的天氣預報與旅游者實際的體感舒適度有時候并不完全一致。夏季去哪避暑是擺在旅游者面前的一個難題。 據《2013年中國城市避暑旅游發展報告》指出,避暑是夏季出游的重要動機,地方政府、旅游企業以及航空等相關企業已經關注到了避暑旅游開發的市場價值,正積極推進避暑氣候與旅游資源的開發。總體而言,我國的避暑旅游雖才剛剛起步,但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避暑旅游產品不斷豐富,“上山下海入草原”。以貴陽、哈爾濱、西寧等為代表的避暑旅游目的地形象逐漸樹立。避暑旅游的發展有效地帶動了地方經濟和相關企業的發展,同時也為參與到農家院避暑的老百姓增加了收入。不僅如此,避暑旅游為一些城市/景區開啟一扇新門,創造了一種以氣候資源開發帶動旅游發展的全新模式。同時,我們清醒地看到對避暑旅游的認識更多地是將其簡單地等同于“圖個涼快”,缺乏戰略層面的規劃與引導;避暑旅游產業鏈條尚未形成,由避暑旅游到避暑經濟的躍升度不夠;季節性問題、產品同質問題、市場開發以及區域合作、人才等問題亦始終困擾著避暑旅游產業的發展。以產品同質為例,在近十種避暑類型產品中,竹林型避暑產品基本屬于空白。我國竹林資源豐富,如宜賓蜀南竹海、固始豫南竹海、宜興華東竹海、杭州雙溪竹海、郴州九龍江竹海等,竹林避暑潛力巨大。唐代詩人王維、清代鄭板橋、清末國學大師俞樾等對竹林避暑都頗有見解。 《2013年中國城市避暑旅游發展報告》認為,避暑旅游不同于避寒旅游,其市場需求總量、需求人群范圍遠比避寒旅游大的多。僅以學生與教師群體、老年人群體及“火爐城市”居民三個避暑主體市場的不完全統計與分析,避暑旅游市場潛在規模至少超過3億人,考慮避暑旅游消費周期長、頻次高的特點,2013年避暑旅游市場需求約在5000-6000億元。相對于避寒旅游而言,避暑氣候資源豐富,類型多樣;而避寒氣候資源則比較稀缺,以海濱為主,主要集中在海南、北海等我國的熱帶及亞熱帶部分地區。氣候變暖背景下,暖冬和夏季高溫將成為常態。夏季又和我國的學生暑期高度重合。 《2013年中國城市避暑旅游發展報告》指出,避暑旅游是個潛力巨大的產業,完全有條件培育成為我國旅游業的“暑期檔”。為此,我們要強化對優良舒適夏季氣候資源戰略性、稀缺性價值的認識,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避暑氣候資源。及時總結地方經驗,啟動全國暑期旅游發展規劃,引導避暑成為國民旅游消費的集中消費期。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有意識地推出一批有品牌影響力的避暑旅游示范區、避暑旅游目的地城市及城市群,主要包括廬山、避暑山莊、北戴河等傳統避暑勝地的優化與升級;在避暑氣候資源富集的東北、西北及西南部分地區開發一批新興的濱海、草原、山岳型避暑示范區;以及在重慶、長沙等火爐城市,京津、長三角、珠三角、渝中等大都市圈周邊建設一批避暑示范區。重點扶持貴陽、哈爾濱、青島、煙臺等地建設避暑旅游目的地城市;依托東北、西北和西南、華北部分地區優良的避暑氣候資源,加大基礎設施和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強化區域合作,打造以哈爾濱、沈陽、吉林、大連、長春等為主體的東北避暑旅游城市群;以秦皇島、承德、青島、煙臺等為主體的華北避暑旅游城市群;以西寧、呼和浩特等為主體的西北避暑旅游城市群和以貴陽、昆明等為主體的西南避暑旅游城市群。規劃好避暑旅游產品與線路,著力打造兩條黃金避暑旅游帶,即以貴陽、昆明兩個城市為主要依托,以貴昆鐵路、公路等為軸線,依托避暑氣候,規劃建設 “黔滇民族-生態黃金避暑旅游帶”;以青島、煙臺、大連、長白山為主要依托,以渤海沿岸、東北邊境生態走廊為軸線,依托避暑氣候,規劃建設“華北-東北濱海-生態-邊境黃金避暑旅游帶”。(見下圖) ![]() 即便目的地夏季氣候舒適,但目的地的景致、旅游公共服務水平及安全狀況等也是影響避暑旅游質量的重要因素。中國旅游研究院與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歷時一年,以氣候舒適度、景觀游賞度、游客滿意度和綜合風險度四個結構指標綜合評估了全國60個主要旅游城市的避暑旅游狀況。結果顯示,7月份排名前十五位的城市分別是貴陽、秦皇島、煙臺、哈爾濱、昆明、青島、吉林市、大連、沈陽、長春、成都、西寧、延邊和太原。8月份排名前十五位的城市分別是煙臺、貴陽、秦皇島、昆明、哈爾濱、沈陽、大連、成都、青島、呼和浩特、延邊、吉林市、太原、北京和延安。 北京勇先創景規劃設計院旅游規劃中心視點:避暑旅游和避寒旅游是旅游中非常重要的旅游主題。夏天是旅游的旺季,炎熱的氣候也為游客的出行帶來身體上的不適。夏天怎么游、去哪兒游、如何能游得清涼,游得愜意,氣候資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目的地的旅游景觀、基礎設施也相當重要,這是旅游開發者不得不考慮得問題;夏季避暑旅游要想做好,軟硬件要齊頭并進;首先要做規劃,對生態環境先保護,后開發,保護要一直放在第一位,同時要開辟精品旅游線路、做好營銷宣傳等。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