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專家在“第二屆中國民族節慶峰會”上指出,截至今年10月,中國節慶活動數量過萬,新的節慶活動仍在持續增加。節慶泛濫問題立即引來不少網友的批評。 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蕭放,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雖然我們節慶活動過萬,但考慮到我國面積大、民族多、人口多等現實情況,節慶數量并不算多。當前最大的問題是不少地方政府為了政績熱衷辦節慶活動,太急功近利了,對社會資源和財富造成極大浪費。 中國青年報:前不久,江西省一個小城,盡管距鄱陽湖達上百里,卻耗資600余萬元辦起“首屆鄱陽湖龍蝦節”。有網友說,現在不少地方熱衷辦節慶活動,而且越偏遠、越不發達地方的政府似乎熱情越高。您覺得呢? 蕭放:一些地方在經濟上落后于其他地方,希望在文化上趕超。當然,還有一個客觀原因是,不太發達的地方往往文化資源比較好。但是,不少地方政府太急功近利了,導致亂象、怪象頻出,比如有的地方花成百上千萬元搞晚會,沒有龍蝦的地方辦“龍蝦節”等,造成社會資源和財富的極大浪費。 中國青年報:為什么不少地方政府熱衷辦節慶活動呢? 蕭放:他們大多出于政績和商業考慮。辦節慶活動可以彰顯政績,如果任期內不搞點活動,會顯得沒什么作為,太平庸了。搞個節慶集會,就能請領導、名人和媒體參加,地方的知名度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提升。地方官員也就有東西可以總結、向上級匯報。這對一些官員的未來升遷有幫助。 但是,這樣的節慶活動很可能是“一個和尚一個法”,相關領導一走,往往就無以為繼了?;顒愚k了,領導升職了,給地方和老百姓又留下什么呢? 一些地方的節慶活動做得很隨意,常常就是官員拍腦袋決定的,沒有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沒有認真征求專家、學者意見,沒有獲得廣泛的民意支持,也沒有嚴格的經費預算與有效的監督管理。 中國青年報:現在很多地方倡導“經營節慶產業”,您怎么看?商業介入過多會不會有損節慶文化內涵? 蕭放:商業和文化二者不矛盾。沒有經濟的支持,節慶活動很難持續發展;節慶活動辦得好,能促進經濟發展。但節慶活動要想持續發展,帶來持續經濟效益,一定要有文化內涵的支撐。只重視商業利益,不重文化內涵的節慶要么非常庸俗,要么非常短命,最終只會浪費社會資源和財富。地方不能盲目追求節慶產業化,什么可以產業化、什么不能產業化,要有清晰的界限,不能用節慶產業化毀了節慶。 地方辦節慶活動,必須找到和老百姓生活狀態、精神需要有密切關系的元素,要體現地方文化特色。比如,浙江省開化縣民眾在中秋節有玩草龍的傳統,當地政府結合這一傳統開發了地方節慶活動——香火草龍。雖然那是一個不大的節慶活動,但當地老百姓很熟悉,都很愿意參與。這樣的節慶活動既可以讓民眾休閑娛樂,還成了當地旅游特色。另外,像內蒙古的那達慕、西藏的雪頓節、南寧歌會等節慶活動都做得很好,持續了很多年。 中國青年報:您認為地方政府舉辦節慶活動還存在什么問題? 蕭放:現在地方政府辦節慶民眾不參與的情況十分普遍。很多節慶就是政府和商家聯合起來做給外邊人看的,當地百姓沒積極性,也沒有受益。這樣的節慶活動再熱鬧也是失敗的。地方政府要搞清楚節慶活動到底“辦給誰”的問題,不能只顧短期效益,要真正讓民眾感覺到“這是我們的節慶”。 舉辦節慶活動的時間應相對固定,適應當地群眾的生活節奏。但現在不少節慶活動會根據某位領導人到場的時間隨意變動。節慶活動還要選擇當地民眾熟悉而且喜聞樂見的活動項目或表現形式。但目前各地節慶活動千篇一律,通常搭個臺,領導上去講個話,媒體報道一下就完事了。 中國青年報:您認為應該如何治理一些地方出現的節慶亂象呢? 蕭放:政府應制定相關措施并加強監管,對違反基本價值觀的節慶活動要堅決取締。媒體也要發揮監督作用,對不規范、造成大量浪費的節慶進行曝光。另外,政府可以加強引導,扶持一些有特色的地方節慶活動。比如,一些少數民族聚集地有很好的文化資源,但沒能力做出有特色的節慶品牌,政府可以給予智力和經濟支持。更重要的是,在判斷一個節慶活動是否成功時,要把“民眾是否滿意”作為主要衡量標準,不能走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老路。 節慶還應回到民間,由民眾自主去辦。節慶活動發展到一定程度,政府就不應多管了。很多國家辦得好的節慶活動,都是民間組織在辦,比如日本京都的“袛園祭”,時間持續一個月,當地政府只負責衛生和治安,很多年輕人都積極參與。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