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基于成都人的這種心態,成都的農家樂才一年比一年火,成都的鄉村旅游才得以發展迅速。
其實,成都的農家樂這20年,一直都在不停洗牌,拿他們行內的話說,“一直都在經歷輝煌、一度沉淪、再輝煌的過程”。
實際上,成都農家樂這20年的成長,經歷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自然發展階段、九十年代中后期的競爭發展階段,2003年以后的競爭發展階段。
早在1987年,成都郫縣農科村的農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堰塘、果園、花圃,吸引城鎮居民前來度假休閑,附近農民紛紛仿而效之,“農家樂”從此遐邇聞名。郫縣農科村的單門獨院讓城里人很受用,雖然條件較差,但由于當時市場尚未飽和,農家樂基本上是開一家火一家。在競爭發展階段,政府的主導作用開始顯現,成都龍泉驛區通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鄉村果樹迅速大片成林,政府引導農民開起了農家樂,一家一戶小院式的經營模式被打破。在一片桃花、成片的枇杷樹中,眾多的農家樂成為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協作的一個松散聯合體。而同一時期,沿海、北京等地在吸取四川經驗后,通過大規模農場型農家樂把市場越做越大,農家樂聚零為整的趨勢相當明顯。
20年來,成都市的農家樂從東向西、由城郊逐步向平壩、丘陵、山地延伸,逐步涌現出農家園林、花果觀賞、避暑休閑、古鎮民俗等不同類型的業態。
但農家樂發展到這時,還停留在“吃農家飯、住農家屋”,解決一下農村的就業問題,讓農民增加收入,讓城里的人去休閑,呼吸點新鮮空氣。成都的農家樂如何進一步發展?
成都農家樂真正的蝶變是在2003年以后。人們意識到,農家樂的發展首先是提高其文化品位,應該滿足不同文化的消費人群的娛樂需要,讓它成為城鄉民眾文化活動的場所,成為民間文化的傳播之地。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李明泉認為,有了風景還得有統領風景的文化,川人的生活智慧也應該以農家樂為載體體現出來。四川的鄉村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但整體上卻缺乏巴蜀文化資源的展示,地域文化特色與農家樂應該結合起來,比如民俗表演、獅子、農燈、種田、收獲的場景。
2003年以后,成都錦江區將紅砂村打造成鄉村型開放公園,把成百家農家樂組合起來按照大型生態休閑空間打造。在這一思路下,農家樂變成了鄉村生態旅游公園中的旅游服務點,經歷10余年發展的農家樂由各自為政過度到連橫時代。見到好處的錦江區又在紅砂村的基礎上按照這種思路設計五朵金花,形成連片的三圣花鄉,取得很好的市場反響。錦江區現有340多家農家樂,有320多家在三圣鄉,而紅砂村和幸福梅林占了大部分。去年,五朵金花接待海內外游客746.9萬人,收入1.9億元。
據成都市旅游局局長楊小英介紹,2005年,全市農家樂數量已達5596家,接待游客2038萬人次,實現旅游接待收入7.3億元,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實現收入16.3億元。由農村旅游支撐起的巨大旅游市場,不僅滿足了成都市民日益豐富的消費需求,也為該市跳躍性地率先跨入“宜居城市”行列創造了條件。
農民就住在花園里
從去年以來,引發了一場“全國人民考察運動”的成都錦江區旅游業的“五朵金花”,實際就是錦江區三圣街道辦事處(以前叫三圣鄉)的五個小村子。這五個村子,各有特色,紅砂村搞的是“花鄉農居”,幸福村搞的“幸福梅林”,駙馬村搞的“東籬菊園”,萬福村搞的“荷塘月色”,江家堰村搞的“江家菜地”。
8月3日,882次“城際列車”把記者帶到成都時,天已經快黑盡了。出火車站坐34路,到九眼橋,再打車,20分鐘后,城市的喧囂沒有了。眼前是“花香農居”紅砂村。
沒有人相信這是農村,只認為它是公園。白墻、青瓦的川西民居掩映在一片綠陰之中。人工湖、水泥馬路被路燈點綴,像嵌在綠冠之上的一顆顆星星。鄉村酒店旁的休閑廣場上,年輕人三三兩兩,歐洲很古典的鄉村音樂不時飄渺其間。
一次愜意的花鄉體驗
劉紅兵30多歲,攀枝花人。兩年前她受朋友的邀請來這里喝茶時,一下就喜歡上了這個地方,一直都夢想自己哪天能住進這樣的房子里。后來,她輾轉從這家主人手里,以每年近3萬元的租金租到這棟房。她本打算自己一家人搬來這里住,但后來發現,自己也可以在這里經營農家樂。于是,她投入8萬元錢,房子由政府統一改造,她將房前屋后打造出來,給自己的農家樂取了個好聽的名字“留香園”。木桌椅,青石板、綠陰下,花叢間,她的農家樂更像歐洲一座很洋派的私家別墅。
來的都是成都市區里的人,在她的小院里吃兩餐,喝茶、打牌,一天下來,一人25元錢的花費。現在城里人過生日也來這里,自己一大家人,在小院里玩一天,開個生日part,既輕松,又很有意義。還有請朋友來的,耍一天,花費不大,讓客人也很滿意。
劉紅兵的父母退休了,一邊在這里幫忙,一邊養老。他們請了一個幫工,一個廚師,一年的6、7、8月是淡季,大家就趁這個時間休整。從每年春節到6月份,是他們最忙的時候,客人來晚了就找不到座位了。
劉紅兵已經習慣了這種忙碌,看客人在她家院壩的樹陰下恣意南山,她自己感覺很滿足。一年四季,她都喜歡采些花,插在古銅色壇子里,把花瓣撒在木桌上,讓客人在鄉村享受這種小資生活。
現在,她的客人中,回頭客已經達到80%。一年的收入,在6萬元左右。
記者在劉紅兵的小院呆了一個上午,陽光星星點點打在身上;該吃中午飯了,餐桌就擺開在樹下,三葷三素,活色鮮香。不經意間,一兩片黃了的樹葉掉進盤子里,別有一番野趣。4個人吃這頓飯,共花去50元錢。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