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的巴馬瑤族自治縣那桃鄉達西屯,名不彰顯,人均耕地不足1畝,收入不滿2000元,窮得叮當響。去年底,一家旅游公司前來投資,村民以土地入股,達西屯也改叫儒禮桃花源,成為鄉村旅游新貴。100多農民家門口就業,月收入超過1000元,年底還有分紅。 達西屯的巨大變化,是巴馬鄉村旅游帶動扶貧開發的一個縮影。該縣通過引導農民在直接參與旅游服務,不僅推動了鄉村旅游的大發展,更走出一條“自我造血式”的扶貧新路子。 為了讓農民共享旅游帶來的成果,巴馬以開展“休閑農業推進年”、“休閑農業拓展年”等活動為契機,抓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示范樣板創辦。累計投入資金近11億元,先后建成盤陽河旅游休閑步道、華昱生態有機農業示范園等多個鄉村旅游項目。 鄉村旅游硬軟件不斷完善。目前,巴馬已擁有廣西農業旅游示范點2個、廣西休閑農業十佳名村1個、三星級農家樂2個,休閑農業園區3個,旅游特色村8個,農業旅游示范點10余個。在鄉村旅游的帶動下,衍生出油茶、龍骨花、火麻油、香豬等一系列的長壽農產品。今年3月26日,巴馬榮獲由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聯合頒發的“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稱號,長壽之鄉又添一個國字號品牌。 鄉村旅游成為農民增收重要途徑。河池市旅游局局長邱有海介紹說:“一個成熟的鄉村旅游點,可以推動半徑20公里范圍內農民就業、農業相關產業的發展。”據統計,去年巴馬鄉村旅游從業人員4000余人,其中80%以上是當地農民,從業農民人均純收入5000多元,遠高于全縣平均水平。 北京勇先創景規劃設計院視點:巴馬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告訴我們,用旅游產業來帶動農業、加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乃至整個經濟的提升。也是新型城鎮化的一種很好的選擇。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