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國山河一片紅,當旅游業定位為“支柱性產業”之后,全國從省市縣鎮鄉各級機構,都頓時將旅游產業捧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從上到下都對旅游產業無限熱心起來。于是,我們不停地走動在山上田間海邊林里,見證種種一擁而上、趕進度、求客源的“農家樂”、“牧家樂”、“漁家樂”等等的喜怒哀樂。
陽陽得意 全國山河一片紅,當旅游業定位為“支柱性產業”之后,全國從省市縣鎮鄉各級機構,都頓時將旅游產業捧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從上到下都對旅游產業無限熱心起來。于是,我們不停地走動在山上田間海邊林里,見證種種一擁而上、趕進度、求客源的“農家樂”、“牧家樂”、“漁家樂”等等的喜怒哀樂。與此同時,我們也親歷著被忽悠、被騙、被惡眼相向等等的種種行徑。鄉村旅游,到底該是怎樣的發展才能長久健康? 喜、樂當然是發展旅游產業之后,地方經濟和當地民眾經濟收入大大提高了,不僅農副產品能高價賣出了,還有客人親自上門提貨走了;村民收入、鄉村衛生等都有相當大的改觀。哀、愁的自然是認為地方政府給到的分紅太少、外來投資商賺走了太多機會和財富;別家的客人太多,自家的客人太少;淡季的時候客人無多,旺季的時候游客太多踏破門檻,還得眼睜睜地看著到碗的肥肉飛走了。諸如此類,幾乎每天都能上演出各種各樣的紛爭或村民們喜怒哀樂的內心活動。 這種種鄉村旅游“原生態”,全是由于在發展鄉村旅游中利益體不同所致,在這件事情上,基本有四方的“利益不同體”:地方政府、當地從事旅游業的村民、外來投資者及外來游客,這四角“戀愛”中有相見歡的,也有見面不如懷念的關系,背景是“形勢一片大好”,但存在問題也非常普遍。比如門票收入提成、旅游產業收入的年底分紅不均等;比如村民低價將游客帶入景區,比如旅游商品的假冒偽劣問題,比如次貨充好高價忽悠游客,比如食品衛生問題等時有發生。一切與市場經濟相關的“劣根”性逐漸侵襲到淳樸的鄉村中。 鄉村旅游發展神速的地方,當地民眾的身份轉變也是“被高速”的,他們一方面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兄弟,一方面已踏足了不同形態的市場經濟競爭漩渦里了。要與大投資方競爭,要與“來者不善的游客”動動心眼;有時還要與當地主管機構斗智斗勇,在喜怒哀樂交響曲中,我們看到,分配不均、公平原則、公開原則等均未被重視,更有抄襲復制、同質化高度集中等癥狀成為了致命傷。同期,外來經濟與文化對當地人的生活與精神文化沖擊力度也不少,甚至有“教壞”當地人的危險。 從近期接觸的案例來看,福建永定土樓的旅游業模式已探索出相對成功的路子,當地政府全面做好服務工作,建立投入長效機制,先后投入15億元做好景區之間的道路建設,縣財政還每年配套2000萬元旅游發展基金,用于旅游宣傳促銷、旅游開發項目補助等支出,從整體上提高旅游服務水平和接待能力,為景區也就是為當地旅游企業或家庭作坊帶來大量的游客,村民們從事旅游的就業機會增加。其中有一個細節值得推介,“永定土樓”每天發布“游客數量”,且通過科學方法預計未來2天進入永定的游客量。一組數據的公布可為客棧、酒店、酒家等做好接待籌備工作帶來依據。據說,當地村民每年可獲得門票提成,三年調整一次提成的比例;近3年來,永定直接從事旅游的村民達到3萬人,間接從事旅游人士為7萬人,目前旅游收入占村民年均收入的65%。可見,村民致富與發展鄉村旅游經濟有莫大的關系。 因此,在蓬勃發展的鄉村旅游中,沒有單一的贏家,只有民眾與游客雙贏、當地民眾與管理機構雙贏、當地政府與外來投資方雙贏,眾多方面的雙贏,一碗水端平了,才能做得長久,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