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地產”在我國一直飽受爭議,有專家認為,嚴格來講“農業地產”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種違規現象,開發商在農村以違規租地,建房售樓,卻以農業項目向政府申報,來掩蓋自己的違規行為。 實際上,在1980年以前,中國市場并不存在房地產行業,人們當時對于房地產的認知程度,就如同現今人們對于農業地產的認知度一樣,處于陌生、或者說不清、或者不知道的程度。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休閑農業迅速發展。2010年7月,北京市正式發布實施《鄉村旅游特色業態標準及評定》,提出“全力塑造北京標準的良好品牌,不斷提升首都的科學發展水平”的要求。各界對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中國新農村建設及城鄉統籌成為時下國家發展的重要議程,國家出臺土地流轉等相關政策,農業、農村和農民將獲得新的發展空間。 同時,伴隨著旅游和地產這兩大行業的不斷發展,在旅游市場需求和房地產企業逐利行為的共同驅動下,以旅游吸引物及其配套服務設施為導向的,結合戶外運動、會展購物中心、休閑度假地產等多功能、全覆蓋的新型土地綜合開發模式形成,休閑農業與地產業相結合形成休閑農業地產的趨勢愈加明顯。 如何使旅游經濟和地產經濟相融合,實現鄉村旅游憑借旅游地產提升內涵,旅游地產依托鄉村旅游提高品牌價值成為一個新的亮點。休閑農業與地產聯姻,必將催生旅游地產未來建設、投資的新藍海。 休閑農業地產是休閑農業同地產業的一個聯姻,涉及到農業、旅游業和地產業,要對其進行分類是一個綜合的提煉和概括過程,以休閑農業的分類為理論基礎,與房地產業進行融合、對接,從而形成休閑農業地產分類,主要有以農家樂為基礎的地產開發、以農業觀光園為依托的地產開發、以古村落為依托的地產開發、以景區為依托的地產開發、以新農村建設為基礎的農業新村及村莊房地產開發。 休閑農業地產產品的開發主要有民宿型(農家樂的精美版)、農家型(不同于民宿,其更通俗、更生活化,在各農業觀光園、景區景點周圍的農家,進行統一的接待、管理。)、莊園型(度假村性質產品)、村莊別墅型(有產權和時權的產品挑選,首先著重于養老、養生方向,其次產生了象國際驛站、采摘籬園、鄉村酒店、山水人家、民族風苑等新業態模式)、古村古鎮古城型(休閑農業地產中資源條件最好的產品,山水、建筑、風光、文明、人物等方面,對游客有很強的吸引力。)。 勇先創景鄉村旅游規劃中心認為,契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等等,對房價的抑制作用微乎其微,對購房者構成的沉重壓力卻顯而易見;中國房地產業已從暴利時代,步入平穩發展時期,進入低速運行的新常態。而同時,休閑農業作為休閑放松、度假旅游的理想模式已經逐漸在人們的生活中形成一種消費習慣;再加上,我國出臺新政推動土地流轉,越來越多的企業下鄉投資農業,在資本下鄉狂潮中,傳統農業并不是這類資本投資的主要方向,從房企大亨跨界玩農業可以一窺端倪,現代化的高效農業、綠色生態休閑農業與地產聯姻,成為投資的“新藍海”。從市場角度看,休閑農業發展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很大聯系,在人均GDP(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時,休閑農業主要以農村觀光旅游為主,因此不適宜進行農業地產項目的開發;在人均GDP達到7000美元時,進入休閑農業的主要發展階段,其形式要是以體驗、游樂、住宿為主,可以適當的進行農業地產的開發;在人均GDP達到13000時,開始進入到度假農業模式,此時農業地產的開發將會出現規模化發展;2014年末,我國的人均GDP約為7485美元(約合人民幣46531元),統計局數據還顯示,全國已有北京、上海、天津等7個省市進入人均GDP“1萬美元俱樂部”;按照我國GDP增速每年控制在7%--8%計算,我國將在未來兩年內進入農業地產開發的最佳時期,成為投資的“新藍海”。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