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風景旅游區一方面需要滿足人類享受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擔負著生物保護的責任,在這樣一個復雜的地理區域,只有抓住對區域內生態過程有控制意義的關鍵部位或戰略性組分,才可以使區域生態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發展。本文用景觀生態學的知識探討風景旅游區的生物保護問題,主要是通過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法來指導風景旅游區的規劃。
關鍵詞:景觀安全格局;風景旅游區;保護
1.引言
風景旅游區是由許多相互聯系、依存和制約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構成的、是以純自然的,或以自然景觀為主,有少量人文活動附著物的可供人們旅游的區域[1]。不管是純自然的還是以自然風貌為主,有人文活動附著物的風景旅游區,它們的本底要素都無非是天景、地景、水景、生景等自然生態環境,其總體上總是處于循環往復的演變中,其中某一要素劣化,會導致景區整體環境的破壞,同時也會影響到景區的吸引力[2]。而旅游區又不可避免的存在大量的人類活動,人的活動又勢必會對原有的景觀在某些程度上有一定的改變。對這樣一個異常敏感脆弱的地段來說,盡可能地避免景觀改變帶來的沖擊,維護生態、文化等各方面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利用景觀安全格局方法論來指導風景旅游區的生物保護規劃,比如如何定義緩沖區,如何設廊道或在何處引入棲息地斑塊,才能最有效地影響生態過程,實現生物保護的目的,對于風景旅游區的規劃和管理具有戰略意義。
2.關于景觀安全格局
2.1概念
不論景觀是均相的還是異相的,景觀中的各點對某種生態的重要性都不是一樣的。其中有一些局部,點和空間關系對控制景觀水平生態過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這些景觀局部,點及空間聯系構成了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它們是現有的或是潛在的生態基礎設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3]。簡單地說,景觀中有某些潛在的空間格局,被稱為生態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簡稱SP)
2.2識別
在一個明顯的異質性景觀中,SP組分是可以憑經驗判別到的,如一個盆地的水口,廊道的斷裂處或瓶頸,河流交匯處的分水嶺[4]。但是在許多情況下,SP組分并不能直接憑經驗識別到。在這種情況下,對景觀戰略性組分的識別必須通過對生態過程動態和趨勢的模擬來實現。
2.3原理
生態安全格局將水平生態過程作為一種景觀的控制過程來對待,通過對關鍵性景觀局部、位置和空間聯系的控制,以及將棲息地布置成某種戰略性格局,形成超越于實際存在的景觀元素以外的強有力的生態勢力圈(ecological influence sphere),從而使得某種生態過程的健康與安全得以有效的維護[5]。
2.4意義
由于水平生態過程是發生在景觀單元之間的流動或相互作用,用垂直生態過程的“千層餅”模式無法表達如物種的空間運動、干擾和災害等等的空間動態。而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是從水平生態過程進行研究的,它的組分對過程來說具有主動、空間聯系和高效的優勢,因而對維護或控制某種生態過程以及生物保護和景觀改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據此,通過潛在空間格局的判別來設計某種高層次的景觀格局不失為改變景觀以控制水平生態過程的一條可行途徑。生態安全格局方法旨在判別、維護和強化景觀生態基礎設施,判別生態安全格局是為了指導景觀改變,而不是僅僅對現存景觀的描述[6]。
3.旅游區景觀生態安全分析
風景旅游區一般多處于自然風景優美的地方,這些地方往往氣候良好,大量的動植物在此繁衍生息。但是風景旅游區又不同于自然保護區,其最明顯的特征是大量的人類活動影響,人為干擾嚴重的地段在生態上較為脆弱,其由于人為干擾產生的一系列的生態負效應對風景旅游區的景觀格局以及生物的多樣性保護都有很大的影響。
對天然風景區進行適當的開發,進行旅游活動,是人類享受自然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景觀的異質性,形成多樣化的景觀格局,滿足多種生物種類生存的需求。但是景觀生態學原理認為,干擾增強,景觀異質性將增加,但是在極強的干擾下,將會導致更低的景觀異質性[7],而景觀異質性的降低減少了生物生存的空間。其次,重度干擾和中度干擾比輕度干擾下的景觀具有明顯高的斑塊密度指數和破碎化指數。研究表明,隨著人為干擾強度的增加,景觀破碎化程度相應增加[8]。而且規模和強度大的干擾則有可能導致景觀的均質化而不是景觀的進一步破碎化。當景觀的破碎化指數高于一定的閾值時,景觀格局會發生質的變化,這對物種穩定性產生重要的影響。
現在許多旅游區的熱門景點已經看不到動物種類,而隨著景點的不斷開發,更多的生物種類正面臨著生存的困境。近年來的旅游熱帶來的旅游高峰區越來越明顯的顯示其受人為干擾后的不適應癥狀,如人類活動帶來的疾病傳播、環境污染等等。這些干擾的強度和范圍正在日益擴大,意味著旅游區景觀的生態安全系數正在逐漸下降。
4.景觀安全格局的運用
任何一處風景名勝區,都不可能做到對資源的絕對保護。如果為了防止資源因為開發而遭破壞,將資源封閉,杜絕人類活動,一切聽其自然,這未免有消極的成分,而且在當今社會也不切合實際。一旦發展了旅游業,其景觀格局必然會因人類活動的影響而發生改變[9],景觀格局的變化又必定會對原有生物的生存產生影響。這就迫切需要人類對旅游區的景觀安全格局進行探索,找到能夠有效維護風景旅游區生態過程安全的最佳的景觀戰略格局。
景觀安全格局法在風景旅游區生物保護中的運用就是一次嘗試,如廣東丹霞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的生物保護規劃[6]以及北京香山滑雪場的景觀安全格局設計[10],其成功的經驗表示,在今后的風景區規劃中,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的運用將越來越多地受到重視。一個典型的生物保護安全格局由源、緩沖區、源間聯接、輻射道和戰略點所組成,它的實施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4.1源(source)的確定
源是指現存的鄉土物種棲息地,他們是物種擴散和維持的元點。在風景旅游區生物保護規劃中,首先選擇那些具有廣泛代表性,能充分反映保護地的多種生境特點的多個物種和群體,包括動物和植物,在區系成分調查的基礎上,確定為主要保護對象的物種和相應的棲息地,即源的確定。由于源是風景旅游區生物保護的核心區,作為風景旅游區中的殘遺斑塊或瀕危物種的棲息地應盡量完整地保護起來,并杜絕人類活動干擾。因此,風景旅游區規劃景點布置時必須保留純自然的區域,用作源點。源的面積必須根據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物種與面積之間存在的關系:S=CAZ 來確定[11]。
4.2建立緩沖區(buffer zone)
緩沖區是指環繞源的周邊地區,是物種擴散的低阻力區,也可以稱為過渡帶。由于風景旅游區的人為干擾大,只有將人類活動排斥到緩沖區以外,才能保證源的穩定性。因此,必須在源周圍劃一輔助性的保護和管理范圍,以保護源地的各種生態過程,減少外界景觀人為干擾帶來的沖擊。
隨著緩沖區邊界向外圍的擴展,景觀對物種的阻力隨之增加,因此又要控制緩沖區的面積大小,如果緩沖區的范圍擴展到一定邊界之后,所增加的面積的可利用性及其保護意義會急劇下降[12]。目前國外專家已經提出劃分緩沖區的途徑是利用阻力面的等阻力線來確定其邊界和形狀。這種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而且,可以判別緩沖區合理的形狀和格局,減少緩沖區劃分的盲目性[12]。
4.3增加源間聯接(inter-source linkage)
源間聯接是相鄰兩源之間最易聯系的低阻力通道,是生態流之間的高效通道和聯系途徑,是阻力面上相鄰兩源之間的阻力低谷,也可以看作是一條生物專用廊道。在相對孤立的棲息地斑塊間建立聯接是對付景觀破碎化的一個重要空間戰略。在風景旅游區,根據安全層次的不同,需要建立一條或多條源間聯接,多一條聯接就可以為某一源的保護多一分保險,安全層次就可提高。如果使每一源與其任何相鄰的源都有一些聯接通道,則可得到高度安全的源間聯接,這有利于物種的持續和增加生物多樣性。風景旅游區在規劃時應在隱蔽地段盡量地增加源間聯接,盡量躲開游人等的干擾,為生物提供其專用的生存通道。
4.4建立輻射道(radiating routes)
輻射道是由源向外圍景觀輻射的低阻力通道。這是生物以原有棲息地為基地,向外圍景觀擴散的有效途徑。風景旅游區規劃中應將物種看作是能動的對景觀的控制過程來認識,而不是被動的保護對象[13],為物種自身的傳播和擴散繁殖提供便利,這對于保護對象的未來發展和進化是必要的,而保護生物的進化過程在生物保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風景旅游區中,輻射道的建立可以在源與旅游區之間形成關聯,避免將旅游區完全隔離開來,形成兩種完全不同的景觀。
4.5布置戰略點(strategic point)
戰略點是對溝通相鄰源之間聯系有關鍵意義的“跳板”(stepping stone)。由于其對生態流的至關重要的意義,戰略點的選擇必須進過仔細地研究和考查,找出生物生活利用最多的驛站,然后在規劃時,對這一特殊區進行保護,避免人為干擾等對其景觀的改變。
5.總結與展望
為了實現風景旅游區能夠持續地發揮生態效益,并且保護其旅游價值,風景旅游區在規劃時必須抓住對區域內生態過程有控制意義的關鍵部位或戰略性組分,合理布置旅游區中的源、緩沖區、源間聯接、輻射道以及戰略點,保證旅游區中的生物安全,才可以使區域生態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發展。而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方法論正是從景觀中潛在的能夠控制景觀水平生態過程的空間格局入手指導風景旅游區景觀合理的改變,其已經從理論上升到實踐,并越來越多地被用于許多風景旅游區的規劃中,而許多成功的例子表明,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方法論將會成為今后風景旅游區規劃的主要指導思想。
參考文獻:
[1]劉康,李團勝. 生態規劃—理論、方法與應用[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2]張娜,尹懷庭. 自然風景旅游區規劃設計的環境理念初探[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5,19(7):72~75
[3]肖篤寧. 景觀生態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Forman R T T.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J]. Landscape Ecology, 1995,10(3):133~142
[5]劉茂松,張明娟. 景觀生態學——原理與方法[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6]俞孔堅. 生物保護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J]. 生態學報,1999,19(1):9~15
[7]Forman R T T and Godron M. Landscape Ecology[M]. NewYork:,JohnWiley,1986
[8]何念鵬,周道瑋,吳泠,張玉芬.人為干擾強度對村級景觀破碎度的影響[J]. 應用生態學報, 2001,12(6):897~899
[9]柏楊. 旅游業的發展與風景名勝區的保護[J]. 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1): 33~36
[10]俞孔堅,李迪華,段鐵武. 敏感地段的景觀安全格局設計及地理信息系統應用——以北京香山滑雪場為例[J]. 中國園林,2001,(1):11~16
[11]武正軍,李義明. 生境破碎化對動物種群存活的影響[J]. 生態學報,2003,23(11):2424~2435
[12]俞孔堅,李迪華.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J]. 生物多樣性,1998,6(3):205~212
[13]Erwin T L. An evolutionary basis for conservation strategies[J]. Science,1991,(253): 50~52
[14]王棒,關文彬,吳建安,馬克明,劉國華,汪西林.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區域生態安全格局評價手段——GAP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06,13(1):192~196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