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態環境意識、生活水平、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一些單位、學校、企業為了開展旅游,提高人們熱愛自然的興趣和開展植物科普教育,興起了一股植物園建設熱潮。現將植物園規劃設計思路和原則歸納如下: 一、明確功能 植物園與公園在性質、功能及其組成上都不同。它們雖然都有眾多植物以及精心布置的庭園,但公園是為了公眾的游覽、休息、娛樂等而設置的園林,雖然也有花草樹木,主要是為美化環境栽培的。而植物園是以活植物為對象,具有植物引種馴化、珍稀植物展示、科學普及等功能,一般分為樹木園、植物分類展覽區、植物地理展覽區、應用植物展覽區、花卉園藝展覽區、植物生態展覽區、庭園、苗圃、試驗地等。 植物園內栽植的植物要登記編號,有記載來源、名稱、產地生態環境的掛牌,有詳細的種植圖,種植時間和地點記載,有完備的觀察記載,有開花結果的蠟葉標本及其他標本,有適量的種子供播種和交換。 植物園的基本任務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廣泛搜集并發掘野生植物資源,引進國內外名貴植物牞搜集稀有珍貴和瀕危植物種類,進行分類、鑒定、評價、繁殖、保存、利用以及選育新品種等,以豐富栽培植物種類,保存植物種質資源,為農、林、園藝、醫藥等生產實踐服務。二是結合引種實踐,研究植物生長發育規律、引種后的適應性以及變異規律和經濟性狀的遺傳規律等,三是建立并布置具有園林外貌、科學內容的各種展覽區和實驗區,作為進行科學研究、普及科學知識的園地。四是利用豐富的植物種類,優美的環境景觀,結合開展生態旅游、娛樂休閑和度假等活動。 二、建設原則 為了使植物園真正成為植物引種馴化的沃土、植物科研和普及的基地、瀕危植物的避難所、珍稀植物的展示地、綠色珍寶的博物館、生態旅游的好去處,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1.植物和人文資源配置、景觀建設、館室設立、分區布置堅持高起點、高品位、高技術,力求新、奇、異、美,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特殊性。 2.突出地方特色,特別是在當地珍貴、稀有、瀕危植物的搜集、保存、展示和繁育方面,引進國內外適合本地生長的珍貴物種,宣傳其保護的重要性。 3.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近期投入與遠期回報相協調。園區設置及項目安排上,分期分批,逐步形成規模,以社會公益性為主,經濟效益為輔。 4.園區建設與景觀建設匹配和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無論植物安排還是景點布置,充分滿足人們熱愛自然的要求。 5.做到仿效與創新相結合,把引進、繁育、保護、自然資源與相應的文化、歷史資源相結合,努力維護生態環境,促進資源的永續利用。 三、建設要求 1.確定植物園的用地面積、分區及各部分的用地比例。一般展覽區用地面積較大,可占全園面積的40%~60%,苗圃級實驗室區用地占25%~35%. 2.確定展覽區的位置應考慮方便的交通,使游人易于到達;用地地形富于變化,滿足不同生態要求的植物生長,有利于創造豐富的景觀。偏重于科研、生產性的展覽區,游人量較少或不對游人開放,宜布置在稍遠的地點。 3.苗圃試驗區是進行科研和生產的場所,不向游人開放,應與展覽區隔離,設有專用出入口,并且要與城市交通有方便的聯系。 4.確定建筑的位置和面積。植物園建筑有展覽性建筑、科學研究用建筑及服務性建筑三類。 5. 植物園道路系統的布局與公園有許多相似之處,一般可分為三級: ①主路。4~6m寬,是園中的主要交通路線,應便于交通運輸,引導游人進入各主要展覽區及主要建筑物,并可作為整個展覽區與苗圃試驗區,或幾個主要展覽區之間的分界線和聯系紐帶。 ②次路。2~4m寬,是各展覽區內的主要道路,一般不通大型汽車,必要時可通行小型車輛。它將各區中的小區或專類園聯系起來,多數又是這些小區或專類園的界線。 ③小路。1.5~2m寬,是深入到各展覽小區內的游覽路線,一般不通行車輛以步行為主,為方便游人近距離觀賞植物及日常養護管理工作的需要而設。有時也起分界線作用。 目前,我國大型綜合性植物園的道路設計入園后的主路多采用林蔭道,形成綠茵夾道的氣氛,其他道路多采用自然式的布置。主路對坡度有一定限制,其他兩極道路都應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形成婉轉曲折的游覽路線。道路的鋪裝圖案設計應與環境相協調,縱橫坡度一般要求不嚴,但應保證平整舒適和不積水。同時要注意道路系統對植物園各區的聯系、分隔、引導及園林構圖中的作用。道路應成環狀,避免游人走回頭路。 6. 植物園的排灌工程。植物園的植物既進行展覽又兼科研,要求品種豐富,生長健壯,養護條件要求較高。因此,排灌系統的規劃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一般利用地勢的自然起伏,采用明排水或設暗溝使地面水排入園內水體中,如距水體較遠或排水不順的地段,需鋪設雨水管,輔助排出。一切灌溉系統均以埋設暗管為宜,避免明溝破壞園林景觀。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