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資金回收期較長,經營效益不理想鄉村旅游的白熾化發展,導致其盲目開發,缺乏對鄉村旅游項目的投資回收期的合理預算,即便進行合理預算,在具體經營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偏離規劃目標,導致實際的投資回收期遙遙無期,加上很多鄉村旅游旅游宣傳意識薄弱,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這是任何旅游發展致命的弱點,結果是旅游地經營效益不理想,導致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4、鄉村旅游發展的季節性導致資源的浪費大眾旅游中出現的旅游旺季“人看人,人擠人”,旅游淡季“旅店關門、旅游基礎設施擱置”的現象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逐漸顯現,究其原因,主要是鄉村旅游產品的單一性、鄉村旅游觀光化發展以及鄉村旅游發展中營銷策略的不到位等原因所導致的鄉村旅游的季節性所致。5、“硬”服務與“軟”服務均有待提高“硬”服務是鄉村旅游發展所依托的基礎配套設施,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鄉村旅游發展所在地大多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相對比較落后,發展旅游很大程度上所依賴的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礎設施也是,目前還處于不完善狀態。同樣,旅游服務等“軟”服務雖然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不斷提高,但是要支撐其繼續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的提升。二、鄉村旅游開發模式(一)開發模式1、城市依托型這種開發模式的社區地一般是靠近大城市,擁有客源優勢和交通優勢,因此以發展周末度假客源為主,也稱城郊型,和上面提到的韓國周末農場型的相類似,是典型的鄉村旅游地發展模式。適宜開發集療養、娛樂、運動健身等產品為一體的層次較高檔的鄉村度假村,并且對基礎設施等輔助服務質量要求較高。2、旅游資源依托型依據資源類型不同可分為自然生態景區依托型和歷史文化依托型、民俗文化依托型三種鄉村旅游發展模式。自然生態景區依托型主要借助本地或相鄰自然景區的資源優勢而發展鄉村旅游,突出鄉村生態旅游的特征,給游客帶來一份悠然自得的綠色心情,開發過程中比較注重自然與生態、休閑性、參與性活動等的結合;歷史文化依托型則重點打文化牌,產品以修學、觀光旅游為主,適合高層次的市場需求,一般開發鄉村文化博物館和民俗度假村,讓游客體會到清新自然的空氣、淳樸民風的同時感受歷史文化名勝和名人的深厚;依托鄉村居民、人文遺跡、古建筑、文物等物質形態以及地方民間文藝、民俗節慶活動、地方民間文化廟會等文化形態,開展可參與的觀光游覽活動是民俗文化依托型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該模式的核心是抓住民俗等核心特色。(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