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已成為過去。在這一年中,中國林業取得了顯著成績。全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森林蓄積151.37億立方米。全國共完成造林9041萬畝,中 生態篇 2014年1月13日和2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兩次召開新聞發布會,分別發布了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和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成果。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濕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濕地率達5.58%。全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森林蓄積151.37億立方米。 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公布,濕地補貼政策實施,首次開展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系統評價、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征變化實行三級預警、黃河流域9省區聯合建立濕地保護網絡??2014年這一年,一系列重大措施讓我國濕地保護引起了更多的關注。
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濕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率(即濕地率)為5.58%。與第一次調查同口徑比較,濕地面積減少了339.63萬公頃,減少率為8.82%。其中,自然濕地面積4667.47萬公頃,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87.08%。與第一次調查同口徑比較,自然濕地面積減少了337.62萬公頃,減少率為9.33%。湖泊濕地沼澤化,河流濕地轉為人工庫塘等情況也很突出。濕地保護面積增加7889萬畝,受保護面積達到34864萬畝,濕地 國家林業局提出多項措施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完善2002年—2030年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制定分階段的實施規劃。推進濕地保護的制度建設,制定全國濕地保護條例,已有20個省(區、市)出臺了地方濕地保護條例或辦法,4個省份已將濕地保護列入地方人大立法計劃。實施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擴大濕地面積,增強濕地功能。針對濕地保護模式、濕地退化機理及修復關鍵技術,以及濕地利用模式等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 從2010年開始,中央財政就設立專項資金,啟動了濕地保護補助項目。至2013年,共實施濕地保護補助項目324個,覆蓋了全國所有省份的241處濕地。通過項目實施,項目區4590萬畝濕地得到了更好的保護;通過退耕還濕、生態補水、疏浚清淤、棲息地恢復等,共恢復濕地36萬畝。2014年中央開始建立濕地補貼政策,新增了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退耕還濕試點和濕地保護獎勵3個支持方向,當年補貼資金比2013年增加5.4倍,總計安排中央財政資金16億元,國家安排2014年實施濕地補貼項目268個。 加強濕地公園建設管理。2014年新批建140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驗收試點國家濕地公園20處,新增濕地保護面積760多萬畝。 自加入國際《濕地公約》,成為締約國以來,我國濕地保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目前,我國有46處濕地列入了《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自2014年開始,國家林業局對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征變化實行由低到高的黃色、橙色和紅色三級預警。2012年7月至2014年11月,我國開展了國際重要濕地的生態系統評價工作,成為首個對所有國際重要濕地開展生態系統評價的國家。 林業在改善生態中承擔著重大責任,為了切實改善生態,我國林業建設尋求了很多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國森林覆蓋率已從33年前的12%提高到21.63%。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全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森林蓄積151.37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0.69億公頃,蓄積24.83億立方米。
清查結果表明:我國森林資源進入了數量增長、質量提升的穩步發展時期。這充分表明,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實施的一系列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我國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森林覆蓋率遠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資源總量相對不足、質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改變。人民群眾期盼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宜居,造林綠化、改善生態 林地、濕地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天津、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陜西、甘肅等省市劃定了生態紅線,啟動了建設項目使用林地占補平衡試點,開展了重點國有林區開墾林地清查、全國非法侵占林地清理排查等專項行動,全國共查處林業行政案件23.05萬起,破獲涉林刑事案件1.9萬多起。 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試點,是2014年我國林業的一件大事。這標志著重點國有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的發展新階段。停伐,不僅是林業的大事,也是天保工程區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天保工程區實現了由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建設為主的發展轉型,林業職工由“砍樹人”向“護林人”“育林人”等就業崗位轉型。停伐后,林區工人和林農放下油鋸、斧子,扛起鋤頭、鐵鍬,全面保護工程區17.32億畝森林資源,撫育2629萬畝森林,建設1200萬畝公益林。
過去的一年,作為我國投資最大、 數據顯示,退耕還林工程實施15年以來,全國1.39億畝陡坡耕地和嚴重沙化地恢復了植被,使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3個多百分點,相當于再造了一個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 2014年,三北等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穩步推進,啟動了張家口壩上地區退化林分更新改造試點。 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穩步推進。與12個重點省份簽訂了“十二五”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書。新批準建設國家沙漠公園32處,新增23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補助試點縣。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新增14個重點治理縣,滇桂黔三省區石漠化縣實現全覆蓋,完成林業建設任務557萬畝。
隨著林業重點生態修復工程的深入推進,全國共完成造林9041萬畝,超額完成全年任務;完成中 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修訂陸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管理辦法,公開銷毀6.1噸執法查沒象牙及其制品,加大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拯救保護力度。其中“國寶”大熊貓種群質量不斷改進,數量穩步上升。截至目前,我國人工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394只,熊貓野化培訓、放歸自然工作也穩步推進。珍稀野生植物德保蘇鐵回歸自然獲得成功。 森林火災等災害防控水平不斷提高。全年共發生森林火災3673起,森林火災次數有所下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見》,完成了省級人民政府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目標責任檢查考核,啟動了全國林業有害生物普查。沙塵暴預警監測成效顯著。
中國提出了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3%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150億立方米以上,濕地保有量達到8億畝以上,自然濕地 民生篇 2014年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承上啟下、攻堅克難的關鍵之年。各地圍繞生態林業民生林業這個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創新治理體系,激發了農村林業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讓廣大林農增收致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014年,國家林業局與農業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共同牽頭起草了《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組織起草《集體經營林地資產改革試點方案》,確定北京市房山區、廣東省蕉嶺縣兩個改革試點。國家林業局通過科學構建林權管理服務體系,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積極推進集體林業高效發展。探索林地經營權流轉證制度,指導浙江省開展發放《林地經營權流轉證》試點工作,破解了盤活森林資源資產、促進林地規模流轉并實現林權抵押貸款的難題。推進林權股份合作制度建設,發展林地規模經濟,同時保護林農能夠享受流轉林權未來增值收益;實施“林權流轉基準價格調查發布制度”,為流轉雙方提供了價格參考、推進了林權抵押貸款等工作;實施了林權流轉獎補制度,如江蘇省、浙江省、河北省、福建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重慶市、云南少數縣通過林權獎補制度,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林業,壯大了林業經濟。 據統計,2014年全國家庭承包到戶率同比提高了近2個百分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已涉及農戶1.4億戶、5.34億農民,全國2550多個林改縣農民人均年林業收入占年收入的比重達到14.6%,重點林區縣超過60%,林下經濟產值近7000億元。全國已建立縣級及以上林權管理服務機構1600多個,已建立林業合作經濟組織近15萬家。27個省(區、市)建立地方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中央與省級補償比2013年增加40億元。25個省(區、市)森林投保面積達14.3億畝,投保金額5300多億元。27個省(區、市)開展了林權抵押貸款工作,全國新增涉林貸款101億元,林權抵押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8.5%。 2014年,國有林場改革也邁出了實質性大步。國家林業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山西、內蒙古、吉林、福建、青海、新疆等6省區推進國有林場改革試點,河北、浙江、山東、甘肅等試點省份進一步擴大改革范圍。通過試點,探索形成政府投入可持續、林業監管高效率、林場發展有后勁的新局面,不僅加強了生態林建設和保護,還改善了林場基礎設施和職工生產生活條件,增強了林場發展活力。 林業改革全面深入推進,正釋放出越來越大的紅利。山林增綠,農民得利,便是最好的說明。 發展林下經濟是廣大農民群眾探索不砍樹、能致富的生動實踐,是實現以短養長、以短促長、以短保長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轉型,有利于發展綠色無污染食品、藥品,有利于農民就業。國家林業局始終以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促進森林資源保護、提高農民收入、實現農村發展為目標,進一步完善全國林下經濟發展規劃,努力促進全國林下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2014年,國家林業局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意見》和一批林業產業專項規劃。認定了首批128家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確定了69個國家林業標準化示范企業。全國林業產業實現總產值5.26萬億元,比2013年增長11.1%,木竹加工及產品制造業、經濟林產品種植與采集業產值均突破1萬億元。全國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1380億美元,比2013年增長9.5%。全國經濟林產量1.49億噸,油茶種植面積5664萬畝,花卉種植面積1841萬畝,木材產量8178萬立方米,人造板產量2.58億立方米。 近些年,林下經濟“錢途”看漲,廣大林農從林下經濟中增收顯著。集體林改分山到戶后,為更好地讓林農短期增收,國家林業局2014年出臺了《全國集體林林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16個省建立了扶持林下經濟專項資金。2014年全國林下經濟產值近7000億元。 “2014年金銀花產量好,年收入能有10多萬元。”江西省遂川縣高坪鎮茅坪村林農駱德磷滿心歡喜地說。他的山場林下種滿了厚樸、天麻,林間放雞、養蜂,雖是冬天,林子里照樣生機勃勃。 2014年,遂川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發展林下經濟優惠政策,被列為全國首批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典型示范縣。遂川縣的林下經濟蓬勃發展,形成了“專業合作社牽頭,專業大戶帶動,林業科技人員引導”的發展格局,合作社覆蓋農戶12萬戶,走出了一條“不砍一棵樹,一樣能致富”的路子。 森林旅游已成為我國旅游休閑產業中最具發展活力和前景的領域之一。目前全國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已超過7億人次,有力帶動了林特產、林家樂等相關產業發展,很多林農通過吃“旅游飯”,鼓起了腰包。 2014年,國家林業局還印發了優勢特色經濟林發展布局、森林旅游、林下經濟等專項規劃,出臺了扶持特色經濟林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在這些政策利好的強力推動下,特色經濟林產業、森林旅游、林下經濟等產業發展風生水起,強力帶動全國林業產業發展。 “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推動綠色發展,為億萬農民增加就業崗位和財產性收入,是新常態下林業服務國家大局的最佳切入點和著力點。要加快發展綠色富民產業,著力破解投入瓶頸制約,有效促進綠色發展和農民就業增收。一是發揮增長潛力,通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力爭2015年林業產業總產值突破6萬億元,為穩增長作出新貢獻。二是發揮市場潛力,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做大做強木本糧油、森林食品、生物質能源、生物制藥等綠色、低碳、富民產業,為調結構作貢獻。三是發揮就業潛力,維護和穩定農民集體林地承包經營權,為返鄉農民工提供合適的就業和創業平臺,為惠民生作貢獻。四是發揮投資潛力,圍繞(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戰略,吸引各種資金大規模向林業產業流動,促進山區林區沙區與發達地區協調發展、共同發展,為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作貢獻。” 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在2015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上指出。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下加強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建設,有著巨大的優勢和潛力。下一步林業工作要主動適應和全力服務新常態,為改善生態改善民生做出更大貢獻。”回顧2014年,展望2015年,趙樹叢信心滿滿地說。 勇先創景森林旅游規劃中心指出,新常態下,可以穩步擴大民生林業惠民效應,不斷擴大林業產業規模和種類,如以創建產業園、科技園、示范基地等形式,優化品種、集中連片、規模發展,同時,發展森林旅游,旅游發展規劃要有新意識,旅游宣傳營銷要有新方式,夜游項目開發要有新動作等;可以穩步推進集體林權改革;持續增強林業資源保護能力,強化林業生態紅線意識,狠抓林地林木管理,加強有害生物監測防治,有效開展濕地保護恢復;全面提升服務保障功能;加強林業人才隊伍建設等;從而加強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建設。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