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鎣市是一座典型的工礦城市,農業曾長期是“短板”。經濟總量小、農業規模小、土地資源相對枯竭,長期制約著華鎣農業的發展。
農業是立國之本。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就會比較主動。立足華鎣實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走山區現代農業之路,不僅是城鄉統籌發展、解決 “三農”問題、促進華鎣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的根本舉措,也是山區農民致富奔小康的現實需要。
近年來,華鎣市大力實施“農業特市”戰略,堅持 “統籌城鄉強農業、發展產業富農民、產村一體建新村、多元經營促增收”,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與此同時,在華鎣市掀起的“城市、交通、園區建設”三大會戰中,市委市政府將現代農業園區作為六大經濟增長極的重要一極來建設,致力打造川東特色農業樣板,推動現代農業提速發展。
一是用好 “兩張名片”,打造“一湖一帶兩園”。
發展特色農業要根據自身產業格局,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發展的特色產業。2008年10月,規劃面積12萬畝,包括特色水果種植區、生態循環養殖區、優質糧油生產示范區、農產品(9.35, 0.01, 0.11%)加工與物流信息區的華鎣市現代農業園區開始建設。經過知名農業專家和農民業主的考察,選擇了持續發展能力強、科技投入大、經濟附加值高、生態效益好、適合本地生長的葡萄產業作為農業園區的主導產業。與此同時,華鎣梨產業發展迅速,位于華鎣祿市鎮的廣安蜜梨基地已成為四川省最大的蜜梨生產基地之一。在打好葡萄和梨兩張名片基礎上,打造“一湖一帶兩園”(環天池湖紅楓彩葉林、沿山經果林帶、梨文化產業園、葡萄文化產業園),就成為華鎣市推進農業農村改革的重要工作。
二是堅持“農旅”結合,打造現代農業升級版。
華鎣旅游資源豐富,發展鄉村旅游大有可為,農業和旅游融合是打造華鎣現代農業升級版的主渠道。華鎣市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作為整個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擺在大華鎣山旅游格局中來定位謀劃。2014年以來,華鎣對鄉村旅游發展進行了全面、全域、全程旅游規劃,編制完成了1項旅游總規(華鎣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規劃)、2個旅游片區規劃(天池—祿市—華龍片區規劃、華鎣市葡萄主題文化產業園區發展規劃)、30余項重要建設節點創意規劃及修建性詳規(中國梨園、鵝鳳嶺森林農莊、情人玫瑰園、草花世界、海棠博覽園、君蘭天下生態園、龍騰麗景等),基本形成了全域鄉村旅游格局。
華鎣還帶著鄉村旅游規劃抓招商、引業主,“東方花博園”和華鎣山葡萄文化主題園總體規劃投資達8億元,現已完成招商引資3.5億元。華鎣始終把園區招商作為農業招商的重要平臺,并堅持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方向,現已新引進農業實力業主8戶入駐園區,連片發展產業基地2600畝。
三是多元經營促增收,引領農民致富奔小康。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華鎣市始終把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核心,堅持多舉措多渠道,促進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四增長”。
具體說來,一是立足產業新村抓增收,探索實施農民長期受益的增收方式,通過組建專合組織、土地流轉直接承包經營產業項目、利用新居興辦手工業和商店超市、發展鄉村旅游等途徑,不僅使農民可以在產業基地發展中獲利,而且可以把新村新居變成“聚財寶盆”、以房掙票子。二是圍繞集體經濟帶動抓增收。按照“資源開發型、資產經營型、土地流轉型、服務創收型”等多種模式,加大項目、資金、人才扶持力度,壯大集體經濟收入。三是引導群眾跳出農村抓增收。把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作為重要抓手,加大農民工轉移力度,發揮全市建筑企業集聚優勢,規模化組織農民外出從事建筑業。
未來,華鎣市還將全面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拓寬農民資產性收入渠道,努力培育農民持續增收新的增長點。
勇先創景視點:從鄉村旅游規劃角度看,華鎣市現在做的比較切合實際,未來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符合農村改革及農村經濟發展的規律的。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