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五一”小長假,“人山人海”的中國式旅游再度涌現。為了讓游客不再“只見人潮不見景”,中國各地試水景區限流政策。專家建議,想要真正擋住人潮,仍需“精細化”分流管控,以及進一步完善全民帶薪休假制度。
武漢旅游節前率先出爐了全國首個旅游環境承載量標準規范,保障景區游客不再“超載”。標準規定,景區游客量一旦接近最大承載量,景區和旅游部門要采取分流、疏導;若超過景區規定的最大承載量,必須限制游客入內。
武漢市旅游局數據顯示,5月1日,武漢市10個重點旅游景區全天接待游客41.86萬人次,其中中國最大城中湖——東湖風景區接待游客9.84萬人次,嚴格控制在東湖風景區日承載量11萬人次的范圍之內。
早在去年10月出臺的《旅游法》中就有明確規定,景區接待旅游者不得超過景區主管部門核定的最大承載量?!堵糜畏ā穼嵤┌肽甓嘁詠?,各地景區均推出相應政策,逐步緩解游人“一鍋粥”現象。
安徽黃山從去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就開始施行每日最大承載量限定制度,景區內各主要景點“條塊化”控制游客數量;中國著名古城湖南鳳凰景區去年起實施“一票制”制度,“游客堵在街上走不動”的現象大有好轉;而在世界聞名的旅游目的地張家界,已于去年推出景區游覽預約制,并在旅游高峰期推行限流售票和景區游客承載量實時公開制度,控制和引導客流。
“市場的擴大必然帶來監管的麻煩。”武漢市旅游局副局長范繼先說,很多旅游問題的產生都是游客過多、景區接待能力有限而造成的。
服務質量降低、安全隱患增大、吃住行陷入“漲價怪圈”…… “人山人海”帶來的一系列行業“潛規則”依然存在。
還有各類民宿、農家樂,由于缺乏監管,隨意定價。不少餐飲場所甚至備有兩套菜單,在客人數量激增的節假日使用定價較高的菜單。
專家指出,需求量之所以短時間內集中暴增,主要來自于旅游業內兩大根本性難題。一方面是,公眾出游只能在假日期間釋放,導致游客短時間內激增,市場供應緊繃。另一方面是,公眾出游對于目的地的需求過度集中在國家5A級景區,進一步導致游客在短時間內向固定少數景區涌入。
“人山人海”的背后實則是“扎堆休假”,其本質是全民帶薪休假尚沒有完全推廣落實。想要真正擋住人潮,分流管控尚需更加“精細化”操作。
“在節假日等出行高峰期,我們會通過網站、廣播、手機短信和景區大顯示屏,告訴游客哪個地方現在比較擁擠、哪個景區還有承載空間。”張家界旅游局局長丁云勇說,信息公開是引導游客分流、避免發生擁堵很好的方法。
安徽大學旅游系副主任李經龍指出,可以借鑒國外“預約旅游”的機制,同時通過完善制度設計,比如黑名單制度、提前確認付款等方式規避游客“取號”后不來的風險,從而改善信用程度較低的現狀,健全旅游行業機制。
“未來需要提倡一種泛旅游的概念,”李經龍建議,加大景區所在城市的景觀建設,讓整個城市一步一風景,一景一典故,既打造全域旅游效應,又能有效分流人群。
勇先創景旅游策劃中心視點:突破人山人海困局,關鍵是做到供需平衡,一方面,熱門景區計算最大承載量,節前預測,及時通告;同時,需要旅游管理部門加強建設預警體系和門票預約系統,便于游客規劃和及時調整出行方案,同時,完善協調機制,落實應急預案,妥善應對大客流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并在預訂基礎上,留有機動量,以便應對大客流。此外,還應填補“中國式休假”與景區有限的資源之間的供需不平衡,加強設計,如設計多條交集少、不對沖、易分流的游覽線路等,落實保障帶薪休假制度等。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