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發展案例—上海
時間:2014-04-15 16:01來源:勇先創景 作者:旅游規劃中心 點擊:
次
城鎮化三個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城鎮化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初至浦東開發開放以前,第二階段是浦東開發開放以后至本世紀以前,第三階段是本世紀以來的歷史階段。
經過30多年大發展,上海城市化發展的整體水平、郊區經濟發展水平、郊區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郊區公共服務水平等多個方面均得到較大提高。數據顯示,非農人口占上海戶籍人口的比例已經由1978年的58.7%上升至2012年的89.8%;市轄建成區面積由1990年的250平方公里上升至2010年的866平方公里;2012年上海郊區9個區縣(其中浦東新區僅計算郊區部分)實現增加值7900億元,占全市經濟總量的39.3%,是2005年的2.4倍,2010年的1.2倍;除浦東新區以外,2012年上海8個郊縣區級財政收入為614.88億元,較2010年增長19.6%。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絕對而言,農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相對而言,農民生活水平的增速卻遠遠落后于城市居民,城鄉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始終呈上升趨勢,自1990年的1.31∶1上升至2012年的2.31∶1。
另外,在郊區公共服務供給上仍顯不足。一是郊區教育資源缺乏。從教育設施等硬件條件看,表面上城鄉教育資源差距并不明顯。二是公共醫療服務水平仍需提高。從常住人口千人擁有床位數看,一些遠郊區縣醫療硬件條件與全市平均水平差距較大,青浦為2.32張,遠低于全市4.60張的平均水平。從每千人配備醫師數量看,郊區醫療服務的軟件水平也不理想。除浦東新區以外的上海郊區區縣2012年每千人擁有醫師1.46人,遠低于全市2.28的平均水平。
兩種模式的利弊
從地理位置上可以簡單地把上海郊區各區縣劃分為近郊和遠郊,近郊地區直接與上海中心城區接壤,包括浦東新區、寶山區、閔行區、嘉定區,遠郊地區則不與中心城區接壤,分別為松江區、青浦區、奉賢區、金山區和崇明縣。近郊和遠郊地區在城鎮化發展上存在差異,這些差異體現在經濟發展特點、人口狀況、城鎮建設水平、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上世紀90年代以后,上海經濟建設首先是圍繞中心城區進行,而中心城區向外拓展,最先輻射到的區域就是近郊地區。這決定了近郊地區城鎮化的模式必然以服務中心城區為主。
上海近郊地區城鎮化主要圍繞上海中心城區發展進行,盡管近郊地區在接受中心城區輻射上具有地理的優勢,但是這種城鎮化模式也使近郊地區在城鎮化發展中處于被動地位,城鎮化過程中的自主性不夠。這種城鎮化模式必須依賴市級產業資源導入,特別是重大項目能否在鎮域內落戶。如果這一條件不具備,或者在市級層面看來,某些區域的功能只是配套服務,那么城鎮化發展的情況就會出現諸多問題。
對于上海整體城市建設而言,新城建設是中心城區城市功能的延伸,是上海通向長三角、與外省市進行交流的重要節點。對于郊區農村發展來說,通過新城建設可以帶動中心鎮、中心村的發展,進而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社會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因而,新城建設成為上海遠郊地區城鎮化的重要方式。
發展新城模式可以在短期內快速提高遠郊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就其思想方法上說,其實是在遠郊地區樹立一個中心城,通過中心城發展帶動遠郊區縣整體發展。但是這種發展模式在短期內不能徹底改變城鄉二元的發展結構,只是把市域范圍內中心城區和農村區縣的城鄉二元矛盾改變成農村區縣內部新城和周邊鄉鎮的城鄉二元矛盾。此外,中心城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新城也都可能會發生,或者已經發生。
三生融合
隨著上海城市建設重心逐步由中心城區轉向郊區新城,并由郊區新城向中心鎮延伸,上海城鎮化開始由點向面發展。如何通過小城鎮建設有效改變農村城鎮面貌,繁榮農村經濟,改善農民生活,成為這一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而上海城鎮化也逐步呈現出三生融合的發展趨勢。
傳統城市化是通過在農村地區導入工業企業,促進農村地區向城市化方向轉變,而城鎮化則是城市化的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由于工業的導入,會出現工業用地侵占農業用地,工業污染影響農村環境,農村居民在生活各個方面無法適應工業化等問題,這些并不是中國城鎮化獨有的特點,而是世界各國城市化都曾經或者正在面對的問題。正是針對這些問題,生產、生活、生態三者融合發展的理念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同,特別是三生融合發展是踐行新農村建設,推動低碳、環保、可持續城鎮化發展的最佳途徑。
三生融合發展必須妥善處理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產業選擇、農民生活方式轉變、農村城鎮化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等問題。
具體而言,一是在產業選擇上,選擇環境友好型的產業。在提高農村地區生產水平的同時,不使產業發展在外部性上帶來負效應。其次,減少農民生活方式向城鎮化方向轉變過程中付出的成本,促進農民更平滑地在現代化企業中就業,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最后,在農村向城鎮形態過渡的過程中,保持原有的綠色生態環境,保護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傳統文化理念,保證農村地區呈現綠色發展的趨勢。
對于上海城鎮化而言,在推動三生融合發展上具有一些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上海服務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較高,對郊區服務業發展有輻射帶動作用。其次,中心城區發展需要郊區對其進行配套服務,這為郊區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務經濟提供可能。最后,上海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社會公共服務水平較高,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農村社會公共服務供給的難度相對較小。所以,上海完全有能力率先探索一條符合三生融合發展理念的新型城鎮化之路。
廊下鎮經驗
上海金山區廊下鎮位于金山區西南部上海與浙江交界處。全鎮鎮域面積46.56平方公里,人口3.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萬人,外來人口0.7萬人。從傳統的認識上看,廊下鎮是傳統的農業鎮,工業基礎薄弱,距離上海中心城區也較遠,中心城區對其的輻射影響力較弱,城鎮化發展的條件似乎并不理想。但是,廊下卻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特色的城鎮化發展之路。
首先,廊下鎮“鎮區合一”的行政管理體制保障經濟社會協同均衡發展。2000年,金山區在廊下鎮鎮域范圍內建立金山區現代農業園區,中共廊下鎮委員會和廊下鎮人民政府全面負責金山現代農業園區管委會的管理領導工作,與廊下鎮實行“鎮區合一”的行政管理體制。這種行政管理體制使廊下鎮可以對經濟社會兩方面發展進行統籌規劃。
2010年,廊下鎮結合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工作,組織力量修編了《廊下鎮土地總體利用規劃》等專項規劃,加之之前完成的《上海金山現代農業園區(廊下鎮)總體規劃》、農業加工區控制性詳規、管理中心控制性詳規、廊下鎮各中心村建設規劃等專項規劃,形成了總規、控規、專業規劃和村域規劃層層配套的規劃體系,這使廊下鎮的城鎮化發展可以科學有序地進行。
其次,廊下鎮積極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型,促進農業的規?;⒖萍蓟⒎栈R皇谴龠M農業規模化。廊下鎮對鎮域內、面積達2.66萬畝的國家級基本農田示范區進行土地整治,將區域內的農民遷出,原農民宅基地復墾為耕地,整體區域內配套建設一批高水平糧田設施,促使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二是加強農業科技化。廊下鎮通過優化招商引資和企業培養工作,扶持了一批現代農業企業,形成了以種苗培育、奶牛胚胎繁育為代表的種源農業集聚群。三是推動農業服務化。廊下鎮瞄準上海中心城區對凈菜食品的需求,提出發展中央廚房加工產業體系的口號,大力發展凈菜加工、色拉蔬菜和保鮮蔬菜加工、冷凍干燥農產品以及植物營養提取物加工等產業。
最后,廊下鎮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是妥善處理農業規?;洜I帶來的搬遷農戶安置問題。二是促進農民就近就業。全鎮農村勞動力中80%以上實現了非農就業,其中大多是在鎮域內的現代農業企業工作,由于依然從事與農業有關的工作,農民對工作的適應程度較為理想。三是促進農民收入增長方式呈現多樣化。廊下農民通過土地流轉、房屋出租獲得財產性收入,在企業工作獲得工資性收入,通過轉移支付獲得轉移性收入,此外還有集體經營性收入、保障性收入。
在城鎮化發展中,廊下鎮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沒有盲目推動工業化,而是合理選擇適合自身特點、有助于農村整體發展水平提高的產業,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切實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并實現農村面貌向城鎮形態有序、良性地過渡。廊下鎮城鎮化之路充分體現了“三生融合”的發展理念,并取得了豐碩成果。2012年廊下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52億元,較2005年增長了128%。鎮級地方財政收入達1.05億元,同比增長9.9%。2012年廊下鎮農民人均收入達15065元,相比較于2005年的7199元,增長109.3%。
上海新契機
近年來,“三生融合”在城鎮化發展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上海一些中小城鎮在發展過程中卻已經走上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之路,這值得引起關注。
一,必須充分重視中小城鎮在上海城鎮化發展中的意義。
對于上海農村地區來說,如何引導中小城鎮合理發展,有序推動上海郊區全面城鎮化,使上海城市整體發展的成果惠及城鄉全體居民,成為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廊下鎮地處上海邊遠地區,距離中心城區較遠,甚至不是中心鎮,但是它能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績,這說明上海發展城鎮化的潛力巨大。同時必須正視中小城鎮發展城鎮化的意愿,尊重其發展的自主性,通過合理引導,真正在質量上提高上海城鎮化水平。
二,必須打破城鎮化發展以工業為主的傳統思路。
上海經濟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發展階段,服務業發展速度驚人,工業外遷趨勢明顯。在上海經濟轉型發展的過程中,上海郊區農村經濟發展面臨巨大的機遇。上海郊區城鎮化發展在產業選擇上必須著眼長遠。必須選擇朝陽產業,環境友好型的產業,以及可以為民生發展服務的產業,使郊區城鄉居民在產業發展中受惠。這要求我們在郊區城鎮化的過程中,打破工業化發展的固有思維模式,從服務經濟的視角,思考招商引資、產業培育、企業扶持等問題。
三,必須統籌考慮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協同發展。
中國城鎮化發展存在短期化、片面化、功利化的問題。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是人的城鎮化,通過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促進農村形態向城鎮改變,促使居民生活方式甚至思想方式發生改變,最終實現人的城市化。所以,忽視農村社會發展,認為社會發展增加城鎮化發展成本,是不可取的。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把經濟和社會兩方面問題結合考慮,雖然會放慢城鎮化進程、增加發展成本,但是這符合我們全民族發展利益,最終會實現了全民族發展的利益最大化。
勇先創景認為
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產業基礎的問題,郊區的可以通過充當市區菜籃子和農業公園的形式,大力發展農業產業的規?;蛱厣约袄蒙鷳B農業、科技農業、創意農業來發展旅游,從而帶動三大產業的集聚和發展,發展城市化的初級階段——城鎮化。對于遠郊或可利用規劃建設促進中小城鎮發展;推動中小城鎮根據自身發展實際情況、市區兩級發展規劃,合理編制自身產業規劃、中心村規劃,建構中小城鎮規劃編制體系;把中小城鎮建設作為新城建設的延伸,注重新城基礎設施建設向周邊中小城鎮延伸,為新城與中小城鎮形成聯動發展奠定基礎。推動市級產業資源向郊區布局,推動優秀人才資源向郊區流入,帶動新城周邊中小城鎮發展。當然對于旅游資源較好的,則可利用好的旅游規劃來促進旅游資源的開發,充分發揮旅游帶動性強的作用。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
?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