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不但可以發揮傳統農業潛在的農事人文優勢和農村自然景觀,培植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更主要的是通過發展休閑農業,使人回到大自然的詩意境界,從而喚醒人們對過去時光的回憶,還原人們親近自然貼近農業的感受,是傳承農耕文化的最佳載體。 我們不僅要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更要合情合理地運用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應用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開發建設中,讓古老的文明在當今的休閑、旅游和經濟活動中重現生機,讓燦爛的文化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活動增添情趣,看休閑農業中農耕文化的七+二變。
一變:農耕信仰和神話傳說
農耕信仰沿著“天人合一”的方向發展,先民希望通過祭祀天地而獲得消災降福和佑護。
二變:農事歌謠、農諺、農民藝術作品
最早的歌謠詠唱的是生產勞動,主要是狩獵、采集和農耕。
農諺是從歌謠中分化出來的一個重要分支,講的是農業生產,類似于現在的技術指導手冊。
農民藝術作品的種類繁多,包括各類民間藝術及其他藝術門類中相關題材的作品。
三變:農副產品加工技藝
醋、酒、醬菜、松花蛋、咸鴨蛋、火腿、香腸、臭豆腐、臘肉、蜜餞、果脯、板鴨、茶葉、蔗糖等農副產品傳統加工技藝,是中華民族五千年農耕文明的結晶。
四變:手工技藝
許多傳統技藝,諸如宣紙、織錦、青瓷、紫砂、花絲、景泰藍、雕漆、泥塑、剪紙、刺繡、煙花爆竹、水輪、水碓等,仍在當今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
五變:傳統農耕技術經驗
傳統農耕技術經驗不僅包括多熟種植、精耕細作、積肥施肥等農業技術,而且還包括農業生產工具的制作工藝及使用方法。
六變:傳統飼養技術經驗
我國先民在畜牧和獸醫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技術經驗。相馬術、閹割術、雜交術、填鴨術等飼養技術經驗,至今仍熠熠閃光。
七變:生產和商貿習俗
千百年來,我國形成了很多祈求農耕豐收,傳習種植經驗的生產習俗,幾乎存在于農耕生產的每個階段。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農業生產習俗顯現明顯的地域文化差異。
七+ 一變:農業節令
二十四節氣源自農耕文明,是傳統農事活動的重要依據,是華夏民族認識、把握、運用自然規律于生產和生活的智慧結晶,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并發展為具有深刻內涵的節氣文化。
七+二變:傳統生態農業系統和景觀 傳統生態農業系統和景觀有“農牧結合”“農桑結合”“基塘生產”等生態農業模式,特別是梯田種植、?;~塘、坎兒井、淤地壩和稻-魚-鴨、豬-沼-果等傳統模式,不僅具有悠久歷史,在世界上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勇先創景鄉村旅游規劃中心指出,中華傳統農耕文化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它體現和反映了傳統農業的思想理念、生產技術、耕作制度以及中華文明的內涵,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將農耕文化融入休閑農業,積極開展寓教于樂、形式多樣的農耕文化宣傳教育活動;把農耕文化傳承和保護與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發展農村第三產業有機的結合起來,有利于推動民俗文化、傳統民居、古鎮村落及人文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有利于促進農耕文明的傳承和保護,有利于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就業增收、農村繁榮富裕。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