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農業,要干出名堂,一定要有一個殺手锏,有別于其它干農業的人。這是優勢,也是差異,更是干農業立足和發展的核心。新農人一定要分清自己的優勢和短板,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有針對性的戰略。當今市場環境要求企業必須建立健全一些基本的營銷職能要素,優勢要發揮,短板也不能太短。要想突破,必須立足自身,打出適合自己的組合拳。 近日,國家總理李克強指出:“下一步要把已有的存量貨幣和增量貨幣向農業、小微企業、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傾斜。因此,實施了這些領域的定向降準措施,扶持這些企業或產業的發展”。在這樣的行業大機遇下,農業企業下一步要如何走? 現在,農業的興起帶來了一大批企業的繁榮,同時,很多農業企業都遇到資金緊張、融資難的問題,此次李克強在發言中,特別強調貨幣政策向農業傾斜,農業企業前景更加值得期待。 農業的興起已經毋庸置疑,但在這一次的復興大潮中,能成就宏圖的到底是哪些企業尚未可知,根據多年從事農業的經驗和觀察,結合中國農業現階段發展特點,五大發展模式將成為農業企業打開局面的有效路徑。 一、搶占資源型 一方水土一方人,特產是一種稀缺資源。五常大米、天津鴨梨、新疆哈密瓜、道口燒雞等本身就是金字招牌。不少農業產業化企業都看到了特產資源這個金礦,挖到了第一桶金,但是,特產資源屬于公共資源,按商標法沒有一家企業可以獨享,于是,魚龍混雜,許多想做品牌的企業束手無策。 稀缺特產資源可以提高產品形象,拉升品牌價值。大湖股份通過收購新疆第二大漁業基地—烏倫古湖,以附加值較高的冷水性魚類和亞冷水性魚類占領高端市場,使自己在同質化嚴重的溫水性魚類市場的形象和價格也有了提升。 對于特產資源,就是一個字“搶”!搶品牌,搶消費者心智,讓品牌成為“特產中的特產”,盡可能形成獨占形勢。否則,眾多跟進者將很快稀釋公共資源,將行業拖入價格競爭,先驅成了先烈。 搶也要有搶的方法 首先,用品牌搶占資源。要出于地域高于地域,占據品類,打自己的品牌,讓品牌代表品類中的正宗。資源可以共享,品牌卻是奪不走的。相比龍大,山東德州扒雞集團只能和其他上百家德州扒雞小作坊共享資源,混戰在一起。 其次,以老大的姿態搶先發聲。搶占地域名品資源一定要善于傳播,不傳播等于沒有占位!是老大就要說出來!“龍口粉絲龍大造”就是龍大成功的關鍵。 第三,重樹品類標準標志。要在產品上推陳出新,重樹品類標準標志,以換代產品甩開對手,防止老大地位再被別人搶走。天津老字號“桂發祥”,推出換代產品——小麻花,把全裸的大麻花封進了袋里裝進了盒里。產品小了,腿卻長了,形象也得到了極大提升,全國許多城市都能買到正宗的“桂發祥”麻花。 第四,用法律手段實現品牌獨家使用權。峨眉山竹葉青茶業有限公司用法律武器,輔以經濟手段,收回其它廠商使用的“竹葉青”商標,成為獨家擁有 “竹葉青”商標使用權的唯一企業,從根本上解決了困擾發展的共性頑疾。 二、創新產品型 想要賣得好,當然要產品好。目前市場上農產品主要存在兩個問題,首先,很多農產品還處于原生態、粗加工階段,產品在食用、攜帶、存儲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很難突破原有競爭格局打開銷路。同時,產品嚴重同質化,市場競爭的加劇,不斷將企業拖向價格戰的無奈境地。第二,附加值相對較低,難以給企業帶來較大利潤提升。所以,農業產業化企業要突破思維局限,深挖產品優勢,甚至創新品類。 發揮原有產品優勢,成就新品類,就有機會成為新品類的老大 國聯水產推出“龍霸”香辣蝦,“五分鐘香辣一下”的訴求,分分鐘抓住了消費者又要美食又要方便的消費需求,國聯對蝦快速進入消費終端,完成從原料產品到品牌快消品的快速切換。 一個創新的好產品甚至可以成為企業突破轉型的契機。華龍集團“憑空”開辟出一個“彈面”市場,才真正完全表達了“勁道”這一消費需求,華龍也以年銷售60億包的戰績一舉實現了從農村到城市的品牌升級和戰略轉型。 有心的企業利用邊角料深加工成副產品,變廢為寶,成為利潤提升的有效工具。東方海洋利用加工魚片后的邊角料,提煉出易吸收的水溶性膠原蛋白,研制出美容保健產品“陸海一號”,毛利率高達70%-80%。新鄭奧星用棗核熬煮而成的紅棗露,2008年就貢獻了3億元銷售額,利潤達到3700多萬。 創新產品,是提升產品價值,開拓市場的有效方式,是成功品牌的有力載體。有創新,就有可能! 三、創新渠道型 渠道,是營銷的四大手段之一,是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通路。不少農業產業化企業只會埋頭生產,沒有渠道,以為產品好就能賣得好,這樣的企業腿兒短,走不遠。 創新渠道,企業要兩手抓,一手要抓原有傳統渠道的創新開拓。市場和企業不斷發展,原有渠道模式會逐漸難以適應新局面,必須及時調整原有渠道,創新發展模式,適應企業需求。另一只手要抓新渠道建設。以創新思維,突破渠道界限,出奇制勝。新舊渠道互相呼應,使產品越走越廣,越走越遠。 大連獐子島漁業在渠道創新上狠下功夫,打開了市場局面 宏觀上,獐子島建立了區域辦事處的廣泛分銷模式,并隨著企業業務的發展,進行了組建“大雙贏”鮮活扇貝銷售代理、成立“獐子島漁業蝦夷扇貝大連雙贏組合”、建立金貝廣場等渠道創新,成為業務發展的有力推手。 微觀上,獐子島設置了專賣、餐飲、終端、定制、休閑、凍鮮六大渠道模式,搶占市場制高點,打通中高端市場渠道,樹立品牌形象,與主要分銷方式形成良好的促進和互補。 論道?竹葉青的銷售渠道為直銷、專賣店以及機場、星級酒店等特殊渠道,以低調的傳播盡顯奢華,以特殊渠道制勝高端市場。 四、資本開路型 聯想佳沃集團總裁陳紹鵬在采訪中曾表示,農業不是一個能做輕的行業。成功的融資能夠讓企業快速擴張優勢,完成產業布局,實現跨越式發展,提高后來者的進入門檻,這在農業興起的關鍵時期尤為重要。 李克強達沃斯講話中提出“下一步要把已有的存量貨幣和增量貨幣向農業、小微企業、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傾斜。因此,實施了這些領域的定向降準措施,扶持這些企業或產業的發展”。 現在,除了補貼和政策支持,政府正在加大金融手段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不久前,農業部下發了《關于推動金融支持和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通知》,就促進各級農業部門推動金融支農作出了系統部署,這是農業部印發的首個金融支農的指導性文件。 同時,資本已經發現了農業的巨大投資潛力,為農業企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大好機遇。中糧我買網宣布成功完成1億美元的B輪融資,創造了國內食品電商單筆融資的最高金額;順豐優選巨額投資,冷鏈配送城市大幅擴張;亞馬遜以2000萬美元入股上海本地垂直生鮮電商美味七七;國內高端生鮮電商——FIELDS甫田網,去年底已經完成A輪500萬美元融資…… 農業的大規模興起,很多創新經營方式成為快速增長的契機,同樣為投資者看好。三個年輕人創立的“青年菜君”,通過O2O(Online To Offline,意為“線上到線下”)模式銷售新鮮、方便的半成蔬菜,上班族們前一天晚上網上訂餐,第二天下班出了地鐵后就把菜拿回家了。這一創新模式讓“青年菜君”只用了近半年時間,就獲得千萬元的投資基金。 吸引資金要先加強內功,一方面,企業要加強管理,以科學的生產方式,嚴格的質量把控,高效的管理團隊,可靠的財務制度等打動投資方。另一方面,在“優勢富集”的規律下,資金總是偏愛實力更強的企業,企業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江湖地位”,做好企業和品牌的價值提升,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第三,企業,尤其是新興企業,要借助行業發展的大勢,積極利用電子商務、新營銷等新手段,抓住新興消費需求點,吸引投資關注。 一些跨行業企業的投資,已經受到整個行業的廣泛關注。前有柳傳志、王健林巨資投入農業行業,并且絲毫不在乎短期盈利,要把農業作為戰略發展行業深耕,現在又有恒大高調入市,宣稱斥資千億投身農業,糧油、乳業和畜牧業齊頭并進,日前,“恒大糧油”四個大字首次出現在廣州恒大足球隊的球服上,恒大糧油借亞冠比賽一炮走紅。 這些企業不但具有天然的雄厚資本,而且多數具有其他行業積累的優秀管理模式,但要真正把農業做好,還需要更多專業的農業人才的融入,將老方法和新思想真正融合創新。 五、全產業鏈貫通型 那些要扎扎實實做好農業的龍頭企業們,早就把目光放在了全產業鏈布局上。 第一,全產業鏈布局是產品質量的可靠保障。食品安全雖是老生常談,但誰能真正解決問題,誰就能得到市場認可。中糧搶先將全產業鏈價值做深做透,中糧的產品就有了高質量的保證。 福來正在服務的西域果園,真正實現產品從源頭可追溯,每一顆大棗都有清楚的全生產過程記錄,讓消費者看的清楚,吃的放心。 第二,全產業鏈布局將是降低行業風險的有效手段。今年中報發布,上半年由于生豬價格大跌,畜牧業普遍虧損,但同期雙匯卻盈利22億,這主要得益于雙匯的全產業鏈布局,其從飼料、養殖,到冷鮮肉、肉制品全部貫通,并為了應對生豬價格周期,實施囤肉政策,有效降低了行業周期性波動帶來的經營風險。 現在,雛鷹農牧也推出高端了冷鮮肉“雛牧香”,從單純的養殖,走向消費終端,積極向下游產業拓展。 第三,完成全產業鏈布局,將成為屏蔽對手的門檻。中國雖大,但優秀的產區,尤其是地域名品、地理標志產品的優秀產區有限,搶占這些優秀產區,也是搶占資源。樂視進軍生鮮,提出六大大閘蟹原產地,事實上,這一方面是樂視擴大自身平臺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未嘗不是陽澄湖大閘蟹已經被我買網、1號店等先到者搶占,單純與它們拼陽澄湖大閘蟹已經沒有優勢可言。 當然,全產業鏈模式并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企業,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很多小而美的農業企業脫穎而出,但是,規模化的農業企業還是要借助行業機遇,實現產業鏈和生態鏈的布局,在整個產業鏈上實現領先企業的優勢富集。 勇先創景鄉村旅游規劃中心指出,近年來,新農業風起云涌,其未來發展趨勢主要有:一實行規模經濟,二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三整合全產業鏈資源,四增大有機農業面積,五維護食品安全,六塑造品牌形象,七布局營銷渠道,新興媒體作用不斷攀升等。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