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外旅游規劃發展 1.初始階段 旅游規劃最早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英國、法國和愛爾蘭等國,最初旅游規劃只是為一些旅游項目或設施做一些市場評估和場地設計,如飯店、旅館等,這還稱不上旅游規劃。 20世紀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旅游規劃在歐洲進一步發展,擴展到北美,再到亞洲和非洲擴散。 2. 過渡階段 20世紀70年代后,旅游業發展推動旅游規劃研究深入,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開始出現比較系統的旅游規劃著作。 1977年, 世界旅游組織(WTO)對有關旅游開發規劃的調查表明, 43個成員國中有37個國家有了國家級的旅游總體規劃。隨后,WTO出版了兩個旅游開發文件即《綜合規劃》(integrated planning)和《旅游開發規劃明細錄》(inventor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s)?!毒C合規劃》是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的一本技術指導手冊,《旅游開發規劃明細錄》則匯集了對118個國家和地區旅游管理機構和旅游規劃的調查。 1979年WTO調查發現,1655個規劃,55.5%的規劃被實施,存在許多問題。如方法差別很大,規劃對成本收益考慮多,對社會因素考慮少;地區規劃比大區規劃更有效。 作為成型階段的標志,美國旅游專家岡恩(Gunn)于1979年出版了他早期旅游規劃思想體系的總結著作《旅游規劃》。 3.快速發展階段 80年代是旅游規劃研究的大發展時期,旅游規劃界對旅游規劃本身認識更為深刻,大量的研究,使規劃理論思想和方法得到進一步充實,研究方法也日趨多樣化。體現旅游規劃思想體系的專著及論文成果主要有:1985年穆菲(Murphy)出版的《旅游:社區方法》,1986年格滋(Gets)發表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旅游規劃模型”,1988年岡恩(Gunn)出版的《旅游規劃》第二版,1989年道格拉斯.皮爾斯(Pearce)出版的《旅游開發》等。 學術界基本達成共識:旅游規劃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交叉學科,任何其他學科的規劃,如城市規劃和建筑規劃都不能替代它;還提出了系列指導旅游規劃的理論,如著名的門檻理論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規劃方法上,穆菲(Murphy)的社區方法和投入產出分析被廣泛應用于規劃中;定量研究得到迅速發展;西方的主要旅游期刊如《旅游研究記事》、《旅游研究雜志》、《旅行研究雜志》、《旅游管理》等都發表了大量的有關旅游開發和規劃方面的研究論文。另外世界旅游組織出版了旅游規劃方面的多項出版物,如《國家和區域旅游總體規劃的建立與實施方法》等,顯示出了世界旅游組織對規劃指導性和操作性的重視。 80年代末隨著娛樂休閑度假旅游呈上升勢態,對休閑、娛樂和度假規劃的研究受到重視。其中Clare.A.Gunn的《度假景觀: 旅游區設計》是比較成熟的度假地設計指導手冊。 4. 深入發展階段 90年代以來,生態旅游規劃理念滲透到各種旅游規劃之中,逐漸發展成為旅游規劃的主流和方向。 美國著名旅游規劃學家愛德華·因斯吉普(EdwardInskeep)為旅游規劃的標準程序框架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其兩本代表作《旅游規劃:一種集成的和可持續的方法》、《國家和地區旅游規劃》是面向旅游規劃師操作的理論和技術指導著作。同期世界旅游組織也出版了《可持續旅游開發: 地方規劃師指南》及《旅游度假區的綜合模式》等。這些著作的出現使旅游規劃內容、方法和程序日漸成熟。 另外,國外學術界對旅游開發所產生的各種旅游效應也十分關注,從社會學、人類學方面研究旅游發展問題的學者也越來越多。 二.旅游規劃在中國的發展 1.初步萌芽階段(1978—1985) 中國旅游業萌生于新中國的外交工作。直到1978年以后, 我國旅游業才從外事接待工作中分離出來, 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產業。1979年鄧小平到黃山旅游時提出,要有一個規劃。中國國家旅游局于20世紀70年代成立。1981—1985年, 是我國國際旅游市場高速成長的時期,但是,這一時期的旅游規劃也具有典型的特征:一是無流派,二是無規范,三是無邊界。這一時期我國旅游規劃工作定性為資源導向型, 基本沿著資源導向思路, 以資源性質決定旅游活動類型,然后進行規劃。 2.探索研究階段(1986—1996) 1986年我國正式將旅游業確立為國民經濟體系中的一個支柱產業。與此相應地, 旅游規劃進入了探索研究階段。在全國旅游計劃的開發工作上, 最具代表性的是國家旅游局直接投資或部分投資, 進行了西安、桂林、蘇杭、廣州、北京、上海等幾個重點旅游地區的系列建設工程。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人造旅游吸引物和主題公園在全國大量涌現。90年代中期,我國旅游度假區的建設如火如荼, 促進了旅游規劃在全國大規模地進行。隨著旅游業的發展, 供求矛盾有所緩解, 市場需求也發生了變化, 市場由賣方轉化為買方, 這一時期的旅游規劃進入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業化規劃階段。旅游規劃的內容開始注重對旅游客源市場的分析, 并開始將旅游業作為一個產業部門加以系統化的規劃。 3.重新整合階段 1997—1999年是我國旅游規劃編制的低潮期。由于此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泡沫現象已有顯現, 加之亞洲金融風暴的波及, 旅游業除了游客與收入“滯脹”外, 還有人造旅游吸引物、主題公園、度假區建設失誤的負效應。 4.科學發展的新階段 2000年起,亞洲經濟的復蘇,1999年國慶期間第一個旅游黃金周的井噴現象。中國旅游業憑借如此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及已經形成的旅游產業規模,達到支柱產業地位。以2000年為里程碑, 中國旅游規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征: 一是地方性旅游規劃和旅游目的地規劃的需求激增; 二是旅游規劃的隊伍不斷壯大; 三是外國專家參加省級旅游規劃的編制引起各方面的廣泛關注; 四是旅游規劃的規范化趨向明顯。1999年3月29日國家旅游局頒布了《旅游發展規劃管理辦法》,又于2000年11月22日頒布了《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認定暫行辦法》,于2003年2月24日頒布了作為國家標準的《旅游規劃通則》。這是我國旅游規劃走向規范化的重要步驟。 這個階段的旅游規劃實踐開始了六個方面的演進更替:一是旅游規劃最大的變化是從業性質的轉型,即從第二階段兼職性質的“旅游規劃發燒友”演變為第三階段職業化的“旅游規劃執業者”;二是旅游規劃編制者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學者演變為在工商管理部門注冊的獨立法人單位;三是旅游規劃的編制運作從學者們的個體行為演變為法人單位的集體行為;四是旅游規劃項目從業主直接委托編制者演變為通過招投標形式委托;五是旅游規劃內容從學者們的自圓其說演變為政策性的規范界定;六是旅游規劃成果評審從同行們的會審形式演變為大眾參與的程序化操作??傮w上講,這些演變更替是積極的和有益的。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