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濱水區特色景觀的塑造 城市是一件寵大的綜合環境藝術品,在此基礎上,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原則,以創造山水城市、塑造城市山水為核心的設計方向指導下,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塑造城市濱水區的理論框架,但是最終的具體化必須以濱水區的實物環境為依托,以景觀設計為手段,并以濱水區景觀為最終的表達形式。 4.1濱水區的特色景觀 濱水區的特色景觀來源于其功能配置,即景觀開發對于那些由于城市結構變遷,而遠離城市生活中心,逐漸被人們淡忘,直至荒廢衰退的濱水區,景觀開發應著重濱水區機能的復活和水際空間新功能的導入,特別是商業、游覽設施的開發,從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濱水環境,展示歷史文化特色,使這些地區重新獲得生命。另一種情況,是針對那些位于市中心、開發強度大、環境惡化的濱水區,景觀開發應致力于環境的維護、生態機能的改善,注重城市功能的綜合開發和協調開發,防止個別功能如業務辦公和產業中心失衡發展。同時,還應保證濱水區有一定比例的居住面積和綠化用地,以消除市民與水隔離,使濱水區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來。上述兩種濱水區功能配置的方式都是以維護城市總體風貌為指導思想的, 將城市中濱水區視為由水脈線狀相連的統一體,通過完善城市水脈景觀結構,平衡濱水區功能,以建立一個豐富、高效、動態平衡的城市濱水景觀體系。 4.2濱水區的景觀環境因素作用 景觀環境因素包括自然景觀因素,如地形、地貌、水體、動植物等,以及由歷史因素、文化脈絡、社會經濟等構成的人文景觀因素和人工設施因素。對自然和人文環境因素的分析,使得濱水區特色的生長與發展清晰的展現出來, 并且為創造明日特色的景觀設計找到了創作依據。由于環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濱水區的場所性和獨特性,因此,相應的景觀設計應深刻理解濱水區特定的背景條件,并對環境因素加以提煉、升華和再創造,以建立景觀的獨特性,即是蘊含豐富意境的“環境意”,使濱水景觀反映它所在城市的文化內涵、民族性格,以及歲月的積淀、地域的分野,使其成為城市環境美的核心。 以濱水街道、岸線、建筑、小品為主的人工設施因素,是人工構筑物作用于濱水區自然景致的點睛之筆,是深刻反映文化意蘊、升華自然水景的手工藝品。因此,相應的景觀設計,應該具有宜人的尺度和親水的態度, 不僅要體現與水的關連,更要以簡練的手筆、符號化的建筑語匯,反映城市中水文化的精神內涵。然而文化的主體是人,只有通過人的活動, 才能完整表達文化的意義, 所以在景觀設計中應通過水上游覽等活動中的開發,創造生機盎然的活動場景, 以此營造一個文化的水系風景線。 4.3濱水區景觀空間結構的設計 景觀空間結構是濱水區景觀設計的最終落實點, 濱水區景觀設計的質量也直接取決于水體與陸地結合的空間環境的品質, 以及景點與基地空間形態的適應。相應的景觀設計是通過對濱水區空間形態的分析, 駕馭其空間聯系, 使各種景觀要素與空間結構有機結合,以構筑濱水區最佳的景觀空間形態。 由于濱水區在城市中多以線型延伸,并展現出邊沿的空間形態,從而為人們感知城市風貌,控制城市的天際線提供了良好的機緣。在景觀布局上, 強調將濱水區置于城市的整體環境氛圍中,充分發掘水文化的優勢,使兩岸及水系沿線的文物景點聯系起來,以取得綜合景觀效應,并以此控制岸線、濱水道路、建筑的設計。在濱水區景點、景區的設計中,以濱水區線性的內在秩序為依據,以延展的水體為景線,形成從序曲、高潮直至尾聲的景觀走廊,在提供感知水景最佳視點的同時,也成為一道濱水風景線,并與水共成佳景,升華水景特色。 5結語 濱水區是城市特色集中表現的焦點,人們可以從它的景觀表達中感受到城市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文化風貌的綜合印象。為此,濱水景觀應形成人與自然的共存、共榮和持續發展,能體現鮮明的場所性和強烈的特征感。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