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地產是圈地嗎?
時間:2014-06-10 17:19來源:勇先創景 作者:養生養老規劃中心 點擊:
次
全國老齡辦受國務院委托,完成了一個《中國養老產業規劃》,在這個規劃中提出,到2030年,我國養老服務業的總產值要突破10萬億,中國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養生養老健康服務業的市場。
面對中國社會來之洶洶的老齡化問題,各方都在積極尋求著應對之策,而在發達國家成功實施的養老地產無疑成為可以借鑒的模式。近年來,西安眾多開發商試水養老地產,并積極尋求一種適合中國社會的經營模式,而“養老地產”在如火如荼的興建的同時也遭遇到了一系列問題,例如傳統觀念的阻隔,開發商長期收益上無法保障以及養老地產的配套問題,這些都讓養老地產的發展遭遇了尷尬的局面。
對此,業內認為,由政府牽頭,企業參與,讓養老地產的開發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模式是未來養老地產的發展之路。
需求與現狀相悖養老地產“尷尬”不已
養老地產的興起,被房地產業內稱為“隱性剛需”,在養老這個沉甸甸的話題背后,隱藏的卻是巨大的商機。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西安養老機構的床位遠遠不夠現階段的養老需求,據相關數據顯示,每一百位老人才有半張床位。如此巨大的市場,也促使養老地產欲“大行其道”。
近兩年,西安養老地產也步入真正的試水探索階段。養老地產的起步,在西安業內也引起了一場激烈的討論,巨大的市場潛力,模糊的行業標準,以及沒有被普遍接受的觀念讓養老地產陷入了尷尬的境地。然而巨大的市場需求也催使著西安養老地產項目的醞釀開發,目前已有數家房企正在積極探索和調研西安養老地產市場,其中不乏有中海、榮華、雅荷等品牌企業。
“中國社會的養老正在面臨著巨大的壓力,60歲的老人已占據人口總數的14%-15%,而‘未富先老’是中國社會的最大的特征。”陜西省房地產研究會會長王圣學說,養老地產雖是一個解決養老的重要模式,但較高的門檻也會將一大部分老年人擋在門外。
2013年10月12日,中海旗下養生養老品牌——中海·親頤在華山首推的全國第一個會員制休閑養生養老社區亮相西安,集宜居養生、休閑度假、專業醫護為一體的創新產品體系及管理模式,為西安城鎮退休人員提供新的養生、養老生活方式。然而,其高昂的費用也讓大部分人望而卻步。
“在西安市場上,有開發商把高端住宅當養老房來賣,并不是人人都能消費得起的,西安的養老地產市場需要更多人的關注。”西北大學教授盧山冰表示,雖然養老地產的發展前景令開發商們看好,但是由于其開發涉及很長的產業鏈條,前期因為投入時間較長、回報收益時間較長等原因,讓更多的開發企業不敢涉足養老地產,結合目前西安市場現狀,養老地產更多體現的還是在概念上。
“拿中海·親頤來說,作為以會員制為主的養老社區,主要針對中高端收入人群,建成后在西安的客戶群體覆蓋率大概在20%左右,因此作為養老地產的一種創新模式,可以被提倡和借鑒,但值得注意的是,面對近2億人的養老需求,政府倡導的仍是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為主,建立社區老年活動中心以及其它針對老年人的服務機構”。盧山冰強調。中國的傳統觀念就直接阻隔了這種新型養老模式的發展,而且就西安現在正在興建的幾個養老項目來看,基本上都處于郊區或者更遠的縣級市。無論是醫療還是其它配套,都遠遠達不到養老地產的要求。
多元化的開發模式是養老地產未來發展之路
2011年,西安雅荷地產在其社區“雅荷·四季城”內建設了首個老年公寓,讓老人們白天可在公寓內生活、娛樂,晚上子女下班后還可以實現一家人團聚。雅荷地產首開西安養老地產概念的先河,
這也印證了王圣學的觀點:開發商可以將養老地產納入小區的開發當中,在開發住宅產品時配建一部分老年公寓,不但解決了老年人的基本養老問題,也解決了他們對于親情的渴望。
西安雅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夏永宏告訴記者,歸納起來,養老地產面向的客群是能接受集體養老觀念,同時家底豐厚的老人,所以養老地產首先搞清楚自己的產品定位,要能適應當地的客戶群體。
“客觀的說,單方面靠政府解決中國的養老問題并不現實,對于這樣一個龐大的老人群體,任何政府都是無力負擔的。”夏永宏說,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而言,去解決中高收入人群的養老問題,也就是建設高級別的養老社區,而低收入人群的養老交給政府,建設公益性質的養老院。但這也需要政府對養老地產的開發有一定的扶持優惠政策。
談及養老地產的市場,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石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市場的需求,人們傳統的思想觀念也需要轉變,近年來,隨著中國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421”家庭的結構模式日漸成為主流,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受到嚴峻的挑戰。為了減輕兒女們的負擔,讓他們專心忙事業,已經有一些相對開放的老人放棄了“養兒防老”的觀念,開始選擇其他養老模式,但這在中國仍是小眾,就算是在經濟與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國香港,養老仍是一個令政府頭疼的問題,電影《桃姐》就反映了這樣一個現實問題。
“目前全國的養老地產項目尚處在探索階段,西安也是剛剛起步,養老地產的概念比較模糊,標準也無統一參考。”石英認為,西安周邊的大環境很適合養老,若是發展養老地產,目前主要還是針對本地城鎮居民,此外還要吸引更多的外來客戶。而養老地產又不是單純的建房子,若養老地產項目想做成功,還需要在醫療、餐飲等方面下功夫。
采訪中,多數業內人士均認為,養老地產若要得以發展,國家的政策性扶持是關鍵。對此,王圣學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表示,希望政府層面盡快出臺有關養老地產的整套優惠政策,讓企業獲得更大的支持力度。形成由政府牽頭,企業與社會養老機構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的開發模式。
莫讓養老用地成了開發商的“圈地模式”
據記者了解,去年10月陜西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規定,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發展老年營養保健、醫療康復、飲食服裝、休閑旅游、文化傳媒等養老產業,積極開發老年保健、老年照護、老年康復輔具、老年宜居社區等產品。
對于西安目前養老地產的發展,夏永宏還是比較擔心,她說,現階段養老地產的發展之勢仍不是特別清晰,產業和運營并沒有一個良好的模式,大多數開發商只是以開發養老地產之名圈地,所以政府在扶持養老用地開發的同時,也應該防止開發商把養老地產作為企業的“拿地模式”,而不去做真正的運營。
勇先創景視點
目前隨著國家對于養老事業的支持,及國內養老市場的滾滾熱浪,不排除很多公司用養老地產的概念來圈地,然后再做普通地產項目模式。但我們在這里呼吁一下:為什么這么大的市場基礎仍不能刺激專業養老社區的發展?仍不能促進養老地產的迅速發展?這也是值得我們政府、開發商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共同探討的問題。真正的養老地產,是能為老人服務的,有清新的空氣,有干凈舒適的房子,有醫療護理機構,有業余的文化團體。這樣形成的“小社會”一定是所有老人所向往的。當開發商有意識地去開發養老地產的時候,政府可以在公共養老地產建設、養老地產標準制定、稅收優惠減免政策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這是房地產業內對養老地產未來發展的共同愿景。
因此對于開發商來說,養老地產是做模式,做長線;對于政府來說,養老地產是做福利,做支持。
(責任編輯:勇先創景) |
?
------分隔線----------------------------